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1.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学的本义。余英时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反对用西方的哲学观念来阐述儒家学说。余英时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性的儒家文化,但余英时又认为儒学将在私领域继续发挥直接的效用。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儒家定义看,余英时都不是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2.
印光大师与苏州现代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十五年(1926年)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提议将原苏州崇报禅寺辟为十方净土专修道场并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题额旧称“灵岩山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印光大师驻锡灵岩山寺,确立了灵岩山寺作为中国最大净土道场的地位,从此“南无阿弥陀佛”成为灵岩山的经久不息的旋律,同时也成为苏州佛教的主旋律。今天的灵岩山寺已成为苏州人心中的圣地,今天的苏州佛教主流正是印光大师所弘传的净土宗。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曾读过李良玉先生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和《变动时代的记录》两部文集。我读后的最大感受是:李先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论述,深刻缜密、精彩迭出,充分展现了一位思想史家的睿智。在我看来,学者首先必须是一位智者,否则,他就不可能言人之所不察、言人之所不敢言  相似文献   
4.
印光大师是具有丰厚儒学修养的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站在儒佛平等互视的立场,融合儒佛,将儒佛本体固无二致之要义概括为"明明德,如证菩提",又以"孝"为礼佛之本,并明确提出了"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的看法.印光大师的佛教人生,贯注着浓重儒家精神,诸如劝人在家念佛、重视家庭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等,体现了他以儒家弘道精神弘法利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学界大致认定:六朝以前,江南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尚武轻文,汉末以后,北方衣冠之族为避战乱而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原先进文化,使江南文化实现了从“尚武”到“尚文”的转换。我不赞同这一观点。其实,早在清朝中期,苏州人顾禄就曾说过:“吾吴古称荆蛮,自泰伯、虞仲以来,变其旧俗,为声名文物之邦。陆士衡所云‘土风清且嘉’者,迄于今,文采风流为天下冠。”(《清嘉录&;#183;宛山老人序》)确如顾禄所说,自泰伯奔吴,江南就是“尚文”的,但是,我也不赞同顾禄将泰伯兄弟作为江南文化传统奠基者的观点。在我看来,江南人天生具有“文”的品格。多水的自然地理面貌型塑着江南人的性格,迷离的山川风物柔化着江南人的情感,使江南人少了点“刚性”,多了点“文气”,只不过这种“文气”还缺少点精神内涵,江南人的这种品格只有受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的滋养,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中国儒家伦理中不乏“入世苦行”观念。儒家“入世苦行”伦理是中国商人的精神动力。今天,浙江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文化背景,就是浙商所秉持的“入世苦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