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性德育模式,是对强调情感在德育过程、德育目标中的应有地位的德育理论的总概括。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同质性是由复杂的时代文化因素决定的,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又决定了二者各具特色。本文从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是现实生活的改造性力量,它可能成就一种新的伦理范型,既为个体道德决断权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道德超越义利之争、重返道德本真提供了一种可能。在这种新的文化与伦理范型下,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能够开展真正的对话与开放式的教育,在归还学生道德决断权的前提下,养成学生的道德决断能力,同时,道德教育的逻辑要超越义与利之争,从通体性出发,唤起学生本真的道德欲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981年以来6套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揭示其中体现的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并深入分析各阶段的伦理困境。德育教材中的“好儿童”内涵、主要德育资源与设计思路,是决定儿童德育境遇的三个关键因素。从思想品德教材时期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时期,小学德育课教材中儿童的德育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好儿童的内涵从“‘五爱’”转变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在德育过程中儿童由“聆听榜样故事”转变为“学过自己的生活”,教材设计思路由“聚焦儿童良心及其审查机制的建立”转变为“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两种德育境遇都包含着各自的伦理困境:前者为无思、无我、无生活,后者为自我中心的伦理立场、技术化的生活理路以及功利论的道德逻辑。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是深化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回应新时代对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大格局人格的召唤,将耳熟能详的日常人格概念"格局"作为德育理论研究的主题.通过对格局的词源学考察,追溯其伦理内涵获得过程,进一步对格局进行伦理图式的还原,敞开其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独特的伦理认识方式:道法自然的直观明察、价值秩序的空间延展及动态开放的精神世界组建方式.以开放动态的格局作为新时代德育使命,弘扬中国的相似性伦理认识特色,自觉培育儿童空间直观道德思维,应为育格局的时代教育路向.  相似文献   
5.
在一元价值社会中,由于一元价值的至上性,使得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责任成为传播一元的道德观念。随着多元社会的到来,多元价值的存在与权利的合理性,解构了以传输特定价值观念为任务的道德教育的正当性。多元社会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放弃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至上性的传播,转而通过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分析和批判,濡养学生追求道德生活的欲望、尊重各种价值观念的习惯,养成道德决断主体。  相似文献   
6.
如今,网络让学生更快地获取信息,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交流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网络也让尚未真正步入社会的他们直接面对色彩斑调的社会生活。网络过度使用、诫信危机、淡漠亲情、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学生的网络生活到底存在何种道德困境,学校德育从哪里入手,破解学生的网络之困,这是本专题试图回答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人在人间存在的社会性事实,并分析了人间对人生命成长的重要文化与社会归属意义,反思了现代教育在走向对国家这一抽象体系建构的同时,对人间精神与文化世界的价值贬斥与空间挤压及其造成的后果。在文章结尾部分,提出了在现有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育回归人间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课程结构的研究,以理性的论述为多,以单学科或同类课程在整体课程结构中的研究为主,而多国家、各类课程的多维比较较少 ,这对于我们从较宽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审视我国课程的整体结构不利。本以十多个国家的资料为背景,从人与科学、选修与必修、分科和综合、学术与生活几个维度,分析各国初中课程结构的倾向,同时,把我国初中课程的结构也融于其中,试图从比较中对我国现行初中课程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