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远程教育院校开展学科科研: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OU)是世界知名的远程教育院校,其成功的远程教育办学和其在远程教育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到业界广泛认同,也因此备受我国研究人员的关注。其实OU在各学科的研究上也有着不菲的成绩,同样值得我国的远程教育院校学习和借鉴。本论文根据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对OU学科科研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知识媒体研究所进行了个案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的远程教育院校开展学科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又是信息传递的媒介。语言的运用既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尺度,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运用的技巧。要讲求教学语言的音乐性,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学生以乐感;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表述有务理、有层次;要讲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加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3.
孟湘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26-29,33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的永恒,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的生命意象化和符号化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才能不仅仅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命永恒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文学家是肩负生命永恒的使命在文学符号中行走的高手。  相似文献   
4.
"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发端于巫术仪式中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形成于神话世界中不死的神和死而复活神的记录.其核心含义在于:超越死亡.这一原型经过置换变形反复出现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内涵:超越时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永恒;超越空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5.
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重要的诗人之一。在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中,“天空”意象频繁出现,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天空”意象伴随着茨维塔耶娃诗歌成长的全过程,实现了从现实到理想、从迷惘到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希望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在舞台上,演员希望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希望达到最佳的心理优化状态.那么,什么是创作心理的优化状态?别林斯基说过:“创作是无目的,而又是有目的,不自觉而又自觉,不依存而又依存,这就是它的基本法则.”这是因为人有显意识和潜意识所控制的表层和深层的心理结构,使得创作显现自觉与不自觉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创作心理的优化状态就是指自觉状态和非自觉状态以及它们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要着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把好三关:一是在课伊始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二是在讲授中凸现“课眼”的亮点,三是结课时重温本课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性突出、创造力强、人格健全的人才。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信息社会.古代那种靠博闻强记、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已成为明日黄花。在今天的观念中.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足“智慧就是力量”。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比起他一生所用的知识,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况且,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和试点项目的深入进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网络教学和学习已成为远程教育的“生命力”,而有效的网上教学监控是我们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天津电大通过对用户网上教学情况跟踪统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天津电大系统网上教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孟湘来 《天津电大学报》2009,13(2):59-61,75
本文以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专科)网络方向的纽网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引入模拟工程实践概念,以工程实践为主线,重新设计了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组网操作技能应用性训练,进一步推动了组网实践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