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大陆地区的师德发展已经置身于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中。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的孕育与发展向师德建设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也需要逐步转向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师专业道德范畴。师德建设不仅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还要充分考虑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现实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师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期特别关注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中的一些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并围绕这些现象和问题展开各层面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师德建设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推进师德建设朝更专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的建设、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具备理性的批判精神和能力。具备批判精神和能力的教师就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批判型教师”。批判型教师的批判具有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两个纬度,批判型教师的成长经历了自发状态、自觉形成以及自由实现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已取得很大成绩.目前,职前职后一体化、多样性、开放性和综合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逐步推行,并在局部地区成为现实.教师教育也逐渐完成了由"旧三级"向"新三级"的过渡,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师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建立.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但是,我国教师教育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关注这些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30年是公民教育沉寂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公民教育复兴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未来公民教育发展必然迎来新的局面。与以往公民教育相比,公民教育重点的调整将成为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成都市双林小学从2008年起,通过实施班主任准入制度,真正实现了探索之初的理想,即“让最优秀的教师当班主任,让班主任成为最优秀的教师,让最优秀的班主任成就最优秀的学生”。双林小学对班主任准入制度的探索和成就,值得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论课程的知识本质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宁娟 《教育学报》2005,1(6):47-51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这已被课程自身的发展所证实,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一种不言自明的需求。知识与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经验不是知识,更不能代替知识在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强调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并不等于忽视学生的经验,禁锢学生的主体发展。课程研究之所以不止一次的对“课程本质是知识”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其关键问题是只看到了知识于人的客体存在,却忽视了课程以知识的存在而存在的事实,同时还在于其夸大了课程在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彰显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尤其在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宁娟 《教育学报》2005,1(3):73-76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包括流动子女教育和留守子女教育两个方面,其问题的焦点分别集中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必须依赖学校教育外部力量支持和学校教育内部各环节改革。作为一类社会性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与任何教育问题一样,其深度解决的关键依然在于学校教育内部各环节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对象已经全部是“00”后,研究他们的认知特点及其对思政课的看法对于改进中学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认知在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性特征,当然也深受家庭环境、学校类型、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普遍向好,认为课程内容接近生活、呈现方式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政课使他们收获大、喜欢并愿意上思政课。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上存在“差异现象”。加强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应对这些情况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问题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留守儿童成长面临许多困境和干扰,但他们并非都是问题儿童。不可否认,他们的成长存在着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干扰,值得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格外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