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玲珑──纪念诗人、建筑学家林徽区七彩之贝孕一颗圆满的珠海底千年的积聚用最热的那一滴泪水付人间的深情真爱生命之灯长燃生命之灯长燃纵珠沉海底玉藏深山时空之尘终无法掩埋你的灵魂焕发异彩生命之灯引领在历史的古道发掘智慧与美的形状你早得的是千百年前你生生世世的爱与灵感生命的灯下关历史之夜于窗外醉饮灵性的醇酒铮铮琮琮诗句玲珑病痛之毒液侵蚀你绝美的花容却无能为力于生命的根爱情的魂风风雨雨你最美最热烈地活过生──何玲珑死──何从容深潭下的火焰──纪念计人、画家闻一多潭深千丈不是绝望的死水推动奔涌的暗流如鲜红…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用沈从文1930年代一篇著名文章的题目,意在突出"新文人"这一新文学创作主体是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身份、观念、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转变.本文杜撰"学院型文人"这一称谓,用以讨论周作人及其影响下的"京派"文人群体,并将之置于与五四激进主义革命思潮的比较中,分析考察其思想特征、历史地位、意义及影响.本文认为,"学院型文人"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士"的"修齐治平"的入仕追求,以"爱智"统领其学术思想与文学观念,企图进行较为专注的"纯文学"与"纯学术"建设,尝试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角度.在他们身上体现着"自由"、"知性",以及积极继承传统等现代性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
林庚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中最坚韧的跋涉之一。他从1931年以“自由诗”作的姿态初涉诗坛始,至1935年前后转向“新格律诗”的实践.直至20世纪80、90年代以论方式继续诗歌格律问题的思考,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由形式及本质.突破了以形式划分新诗和旧诗的简单化思路.深入涉及了“诗的内容”、“诗的本质”等诗歌内质问题的探究。同时,他的“九言诗”等创作尝试也在格律实践、融会民歌因素等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批评、研究不无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牛汉一生坚持现实主义与抒情手法并重、将个人体验与时代历史高度结合的诗学观念。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后,他在诗学观念与写作实践中,初心未变,但有加深与推进,体现出一种对于“人·诗·历史”关系的特殊认识,并落实为一种通过生命搏击式的写作来实现对历史的深沉领悟的特殊方式。他后期的“情境诗”及其中的生命意象充分体现了他带着主观情感“突入”世界与现实的写作方式,以个人经验赋予历史以血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与历史相融合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相似文献   
6.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吏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闻一多的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闻家实际上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后代 ,为了避免元初对文氏家族的迫害 ,他们的始祖文良辅携家逃到湖北浠水 ,并改姓氏为“闻”。这个悲凉的传说被写入《闻氏宗谱》已有700多年了 ,它不仅为这个后来培养出诗人闻一多的大家族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神秘色彩 ,而且也引起了史学家和闻一多研究者们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 ,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 ,但终因资料不足 ,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在近年来的闻一多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民主斗士和爱国诗人。他不但以其精湛的艺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更用其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庄严伟大的人格之歌。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追求真理。毫无疑问,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他一生所言所行的内在动力;他的...  相似文献   
9.
对学科“跨世纪”的展望,是目前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一门年龄较长的学科,它同样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关于如何继承和发扬学术传统、如何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如何规划下个世纪的学科发展等等问题,早已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在1999年12月4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游国恩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上,在纪念和评价游国恩先生的同时,“将古代文学研究推向新世纪”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游国恩(1899—1978)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学家、中国文学史家、原北京大学教授。30年代以后,他先后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寻找与塑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于斗争方式、策略与实绩的反思,是贯穿于鲁迅思想与写作的一条主线。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现实观察的深入,鲁迅对战士与战斗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从他作品中的诗意形象背后可以看到,鲁迅在礼赞战斗精神的同时,也警惕于将战斗停留在姿态的层面,他重视斗争的策略与实绩,尤其强调“韧性的战斗”“壕堑战”等斗争方式,最终将斗争与生活融为一体,完成了从“精神界之战士”到“革命人”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