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闻名于世。泥质地仗中添加植物纤维有助于提高地仗强度,但对于改善干缩方面的认识不足。本文利用液体石蜡法测试草泥层地仗和麻泥层地仗的收缩曲线,探讨了不同含量的加筋材料对地仗层收缩性质的影响。收缩曲线表明,当地仗层中加入一种加筋材料时,随着加筋材料含量的增加,地仗层不再发生收缩变形并且含水率(即缩限)不断增大,体缩率不断减小。分析认为,加筋材料增大了土颗粒之间的摩擦阻力,部分抵消了毛细压力,从而限制了土体的干缩变形。这意味着,古人在澄板土中加入加筋材料不仅提高了地仗的强度,而且改善了澄板土的收缩特性,解决了湿地仗的失水收缩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大量土建筑遗址,它们在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上各不相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多处古代典型生土建筑的施工技术和建造方法做了考察,将我国古代土工建造方法归纳为挖余法、夯土法、垛泥法、土坯砌筑法和生土块法,并分别做了详细介绍.本文还对不同施工技术条件下各种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比其异同,指出各种生土建筑与其相应建造方法配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地仗层物质成分及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莫高窟地仗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层位、不同病害类型及程度的5个代表性洞窟的地仗进行取样,采用颗粒分析、x光衍射分析和化学分析法,测定了地仗土的物质成分;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措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地仗层垂直和平行层面两剖面方向上的微结构特征。通过对地仗层的物质成分、微结构特征及地仗层在洞窟内所处的位置和显现病程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莫高窟地仗层分散解体病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益增加的由游客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给莫高窟及我国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提出了新课题。2007年选取莫高窟景区典型垃圾桶,对废弃物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了解莫高窟旅游废物数量和物理组分现状。根据莫高窟环保部门10年间垃圾清运数量,统计并得出莫高窟旅游固体废物与游客人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固体废物发展趋势预测模型。莫高窟气候干燥,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适于建造基于蒸发蒸腾盖层的准好氧卫生填埋场。从蒸发蒸腾盖层原理出发,论文提出了毛细屏障盖层的设计建议。通过室内击实试验,确定了莫高窟澄板土(粉土)的最大干密度为1.885g/cm3,最优含水率为12.2%;通过室内非饱和导水率试验结果 ,拟合出了澄板土含水率及非饱和导水率与吸力水头的关系,试验研究成果可供处理莫高窟固体废物的卫生填埋场底部衬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风化是土建筑遗址最为常见和影响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关于土遗址风化耐久性研究多为室内、现场模拟试验.为了探求PS材料(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加固土遗址的实际风化耐久性效果,在新疆米兰遗址现场进行了实体试验,使用模数为3.7浓度为3%、5%、7%的PS溶液对试验区进行加固,然后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其微观结构,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温度敏感性,并进行现场风蚀和雨蚀试验.试验表明,PS材料可有效提高土建筑遗址表面抗风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区分布有许三湾城及墓群和骆驼城遗址及墓群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祁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带,长期遭受季节性洪水灾害、冲沟侵蚀和地面积水等严重威胁。本文以许三湾城及墓群和骆驼城遗址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现场调查遗址保存现状,分析区域环境与遗址区洪水灾害的关系,总结工程性防洪措施的历史智慧。洪水治理工程措施以"防"和"导"为主要方略,包括汉魏晋时期的五道梁防洪坝、许三湾城及墓群南部平行于等高线修建的防洪堤与排洪沟、建国后骆驼城遗址周围区域的防洪堤坝等。针对骆驼城遗址依然存在的水患问题,提出了工程治理方案,主要包括冲沟回填和城内积水整治,期望提升该遗址的整体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崖体顶部及陡坎地带表层松散的风化堆积物,在大风条件下极易发生滚石和流砂,威胁着游人和洞窟的安全.针对以往的加固保护措施,本研究提出了PS花管注浆加固新工艺,即利用打入风化堆积层的花管将PS浆液引入一定的深度固化,形成固化柱,再对表面喷洒PS,使注浆形成的固化柱与表面加固层连成一体.现场试验表明,除花管管径外,PS溶液浓度、堆积物组分以及含水量均对PS固化半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固化半径随着PS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但是在较低含水量情况下,固化半径却随着堆积物中细颗粒含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声波测试结果表明,经过PS固化后,地层波速增大20~70%,形成的固化体强度明显增大.试验证明,PS花管注浆形成的固化柱能将表面防风化加固层连成一体,将会提高莫高窟强风化地层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土遗址风化机理,为土遗址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交河故城人工模拟墙进行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的监测,于2007年8月份连续监测2天,11月份连续监测3天.数据表明:墙体温度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当地气温变化(极端情况下,墙体表面温度高于气温22℃以上);墙体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变化幅度差异很大(极端情况下15℃以上),由此在墙体表层形成温度梯度,而且这种梯度存在逆转(白天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间内部高于表面),每天都在发生.这种温度差异在墙体表层风化壳、裂隙的形成、发育直至剥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西北地区寒旱环境条件下,受干湿、冻融、风蚀等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土质文物逐渐剥落坍塌.在众多破坏因素中,风蚀危害是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土质文物本体具有一定的内聚力,表现出不同于散体土壤颗粒的风蚀行为.通过对土壤风蚀影响因素和已有风蚀预测模型的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土质文物的风蚀预测模型,研究将土质文物风蚀影响因素分为营力子系统(风力)和响应子系统(粒度、含水率、强度).通过对土质文物风蚀营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分析,土质文物的风蚀模型应包括风速(V)、土体含水率(W)、粒径(d)和土体强度(F)四个影响因子,根据分析,其甬数形式为E=f(eA0VW1/2d-2F-1).土质文物不同于土壤,在不被植被覆盖、灌溉翻耕的情况下,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土质文物受到风蚀的情况.且在对前人风蚀实验数据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蚀量与风速、风蚀时间、风蚀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用于预报一次风蚀事件的风蚀量.  相似文献   
10.
在对敦煌莫高窟第53窟内外实测温度、湿度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比研究建筑围护结构中建筑物内表面吸放湿过程,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选择借鉴建筑围护结构吸放湿过程的方法是可行的.利用有效渗透深度理论,推导出吸放湿流量Qm.在对洞窟小环境温湿度的长期监测的基础上,不断计算壁画地仗层吸放湿流量Qm,掌握它的走向和趋势,以利于预防壁画发生酥碱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