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再次证明,汉代"有秩"和"啬夫"实乃两个独立官名:"有秩"分"官有秩"和"乡有秩"两类",啬夫"分"官啬夫"和"乡啬夫"两类。中华书局版《汉书·百官公卿表》及《后汉书·百官志》关于"有秩、啬夫"之点校正确无误,是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秦汉官与吏并无严格区分,按其秩阶分为长吏和少吏两个层次.长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秩阶为二千石至比二百石之官吏,即所谓朝廷命官;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具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两汉史籍所见小吏实为少吏之讹误,二者概念范畴基本一致.少吏讹为小吏约始于宋代,此为史籍流传之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甲午战争开始到烟台换约,中国官员、士大夫和台湾士绅等各种势力就保台一事相继提出了各种挽救措施。反割台斗争是清廷各级官员与台湾士绅的共同行动,并非台湾绅民的孤立之举。由于诸官绅没有认清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过分倚重外援,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各项措施最终付于流水。因此,面对日本索割台湾的现实,台湾绅民成立台湾民主国,进行自主保台。  相似文献   
5.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为保卫国家领土。在求内无应、求外无援的情况下成立了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从萌芽到消亡。存在时间长迭六月之余。文章根据史料对台湾民主国的上下限进行研究,以期对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事实提供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