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式学堂和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时期的新生事物.就出现的时间而言,新式学堂较奖励出身制度略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就各自的影响而言,新式学堂似乎在历史上享有更加重要的声誉与地位.因此,历来的学者将更多的精力和笔墨倾注于前者上,忽略了后者.本文则试图从探讨二者的关系出发,理清二者在清末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关系,弥补奖励出身制度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积累了探索结论的经验,初中阶段主要是进行归纳和拓展,从合情推理发展到演绎推理.要完成定理证明,教学的关键在于辅助线的发现和添加.由于授课学生的认知还未能达到运用平行线移角的水平,不理解实验中的拼角怎么就转变成平行线移角,如何从拼角实验中引导探索发现辅助线,就成为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实物拼图—留下痕迹—抽象图形—理解图形变化—分析提升"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又常常会听到另外的一种声音——“不提倡学生的预习”,甚至坚决反对学生预习.因为在许多教师看来,由于学生的预习,课堂教学中就会有一些所谓“不和谐”的音符.究竟如何认识学生预习的价值?如何理解学生预习对教学的双重效果?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奖励出身制度的历史沿革 奖励出身制度。即通过奖励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它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选才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励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上。奖励出身制度产生于科举废除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1905年前后的十来年时间。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学堂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提出了普及幼稚园尤其是乡村幼稚园的教育,并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幼稚园建设和研究活动。在当时乡村幼稚教育极端落后的背景下,陶行知的思想主张及其幼稚教育实践对于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受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前所未有的关注,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和目标。然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普及基础薄弱的学前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通过分析陶行知关于普及乡村幼稚教育思想和实践,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奖励出身制度的历史沿革奖励出身制度,即通过奖励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它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选才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励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上。奖励出身制度产生于科举废除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1905年前后的十来年时间。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学堂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9.14),各省及礼部筹议学堂出身章程,为科名奖励学堂毕业生之先声。“由督抚学政按其(大学堂毕业生)功课严密扃试,拔其优者,分别拟取等第,资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并“拟请俟专斋毕业后,即由该督抚…  相似文献   
7.
1898~1911年是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非常时期,其中尤以法政教育交流最为显著。在将近15年的时间内,中日法政教育交流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4年的萌芽及初步发展期、1904~1908年的发展高潮期、1909~1911年的相对衰退期。清末法政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打上了日本法政教育的烙印,因此研究它能更好地揭示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规律。同时,清末法政教育又是为了适应新政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探讨它也能揭示出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留日法政学生、国内法政教育、来华法政教习三个方面分析中日交流中的清末法政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萌发了一股清新的启蒙教育思潮,颜元便是其中最具有智性与勇气的一位旗手。这位杰出、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突破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实学教育理论,成为实学教育的先驱,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思想都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幼稚园教育发展日本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军人物。自投身教育事业以来,黄炎培即深信实地考察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方法,"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在此思想指导下,黄炎培不辞劳苦奔波于国内部分省市,飘洋于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外邦,深入细致地考察各地之职业教育。由感性的参观、访谈到理性的比较、分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也因之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