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理解教育政策的意义-质性取向在政策研究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量化研究在教育政策研究的主导地位,在过去三十年受到质性研究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无论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还是评鉴过程中,政策参与者特别是政策受众,对有关政策所赋予的主观意义对政策的成败至为重要。本文正是以教育政策研究中量化与质性研究取向的争论作起点,整理质性研究中三个方法学取向(现象学、语言学、诠释学)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建构出一个整合的质性研究的指导架构,以作为质性研究在教育政策研究定位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实践语境中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言说多满足于流入地公办学校入学机会获得.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在梳理从古典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到晚近的罗尔斯、德沃金、沃尔泽以及女性学者扬等人关于公平正义论述的基础上,从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两个层面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部分社会经济处境更趋弱势的随迁子女仍就读于简易民办学校,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难以分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多集中于薄弱学校,分配正义的差异原则并没有在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分配中被考虑;而即使进入公办学校,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及各种制度性因素,随迁子女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经受着集体边缘化、文化宰制的尴尬,相应的是不能把教育纳入自身掌控范围的无力感与无权化,关系正义在此过程中亦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研究的范式争议中,对教育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探讨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议题。本文首先梳理和检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有关个人意识、社会集体意识以及社会制度之本体论基础的主要论述,并综合出一个可应用于教育研究之对象的本体论探讨的分析架构,在此基础上尝试厘清与界定教育研究的本体论基础;最后指出教育研究指向“树人”之事业,其研究对象横跨个人自我意识的培育、社区文化的构建以及国家民族集体意识之铸造。面对这庞杂繁复多层次的主题内容,立足人文科学与实在主义的教育本体论概念架构,教育研究中质性与量化方法的分隔表征是对教育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主题的不同聚焦。  相似文献   
4.
曾荣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1):68-89,189,190
教育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释国家为何采取特定的政策行动或计划而非其他方案。然而在公共政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解释社会行动不论在理论视域还是研究取向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至激烈的争论,其中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因果解释与由阐释理论而衍生的意图解释之间的对立最为明显。。即使在意图解释模型内,现象学派、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主义等视域的分歧亦颇为明显。。当教育政策研究者尝试解释国家对特定政策所采取的行动或计划背后的原因与理由时,对现存众多解释模型的分歧与争议往往无所适从。本文旨在对上述各种解释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加以梳理及评论,并尝试整理出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架构,供从事教育政策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质量到质量教育的议论-香港特区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质量渐渐成为内地教育政策议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香港特区, 有关教育质素与优质教育的议论已推行了近十年。本文旨在探讨香港特区教育质素政策的发展,并分析有关政策措施带来的一种“核数文化”的后果;继而剖析香港特区推行的优质教育所蕴含着对教育的特定的知识论与本体论的设定;最后应用哈贝马斯对知识旨趣的三种界定,来说明优质教育的三种不同的构思,并揭示现行香港特区所推行的优质教育措施的偏闭与局限。  相似文献   
6.
7.
从分配正义到关系正义——西方教育公平探讨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提出后对西方学界的教育公平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很多理论在上个世纪的西方教育实践领域内均有深刻体现.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政治哲学家却指出,社会公平的问题不应该只在分配层面上讨论,他们认为不公平和非正义在分配领域之外的人际互动的社会关系层面上也有明显表现,这一派新兴的关系正义论的观点已经在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及包括教育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释国家为何采取特定的政策行动或计划而非其他方案。然而在公共政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解释社会行动不论在理论视域还是研究取向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至激烈的争论,其中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因果解释与由阐释理论而衍生的意图解释之间的对立最为明显。。即使在意图解释模型内,现象学派、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主义等视域的分歧亦颇为明显。。当教育政策研究者尝试解释国家对特定政策所采取的行动或计划背后的原因与理由时,对现存众多解释模型的分歧与争议往往无所适从。本文旨在对上述各种解释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加以梳理及评论,并尝试整理出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架构,供从事教育政策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对政策研究、特别是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近发展,加以评论及综合。有关的发展被部分政策研究者称之为阐释转向、争辩转向或说服转向,这些转向基本上是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主导政策研究的一种"经验—技术"视域的回应。本文把这些变化统称为"议论批判"视域,它总结了多个理论视域近年在政策研究中的贡献。它们包括:文本、文本质感及文本互联性的诠释学研究,议论的考古学及系谱学研究,批判政策研究。这些转向将会把政策研究从以往只属于政府官员与政策研究者私下的对话引领至一个更为民主的批判议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经济生活之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鲍尔斯与金蒂斯提出的“符应原则”是在该主题上的一个重要表述。本文以此为理论起点,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符应原则”,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之间的符应关系愈趋紧密,并呈现诸多新特征。在此结论之下,本文进一步透析教育社会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遭遇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