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生命同行     
歌吟生命是西部20世纪90年代散文最重要的一脉。冯秋子、刘亮程、柏原和张子选等作家的散文创作,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揭开遮蔽生命存在的文明面纱,逼近西部生命乃至所有生命的本真状态,在返身自然、复归生命本体的精神追求中,表现出了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仁慈态度和莫大的悲悯情怀。他们的散文体式也随之从传统散文叙事模式中突围出来,有了全新的散文艺术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还是语文美育的指导思想。在语文美育中,正确的情感判断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根本前提;把握审美心理、注意情感互动,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前期小说主要是"自我小说",所塑造的"自我形象"虽然表征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与"他人"的相互"注视"中,生存处境在"自我"的感受中被极限化.由此,"自我"在爱欲、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我实现与生死抉择的多个层面被撕碎,同时又被拼接.其精神内质的复杂性,可视为"五四"落潮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般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4.
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其一是大都抒写童年的乡土记忆,其二是风俗画的描绘,其三是具有一种“安详”的精神格调。他抒写人性和人情之美时,又进行现代性评析,但总体上对乡村文明持肯定性评价,延续和发展了乡土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前期小说“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与“我”对应的“们”进入小说叙事空间,其中的工农群像抽象、模糊,知识分子群像则被英雄化。两类群像合成的“们”逐渐取代“我”由背景走向前台,由边缘走向中心。在“我”向“们”趋同的过程中,世界也被简化为对立的两极,“我”的情感方式也相应地简化为肯定与否定的简单形式。“我”虽然还“在”,但已被抽空、取代和消释。这可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相似文献   
6.
段落就是用一系列在逻辑和结构上有联系的句子来表述一个中心思想。段落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必须把中心思想表述清楚,至于句子的多少测无关紧要。一般说来,段落由三个部分组成(过渡性段落除外),即主题句、扩展句和结论句。本文拟就段落的主题句及扩展句、段落的单一性、段落的连贯性和段落的过渡词这四点来论述英语段落的写作特征。一、段落的主题句及扩展句主题句是表示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的完整句子,这种句子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涉及具体细节。根据具体写作的需要,主题句可放在段首、段中、段尾,或段首段尾两次出现,或不明…  相似文献   
7.
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承续了传统"红色经典叙事"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但也有自己的新创.她以女性视角观察和思考女性在战争中肉体与灵魂的痛苦裂变,及其在战争中获得的精神新生,最终让她们由"女人"升华为"女神".这个叙事意图,是由"贞洁受伤型"、"政治受伤型"、"婚姻受伤型"等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姜安的历史叙事与充当"社会历史家",把握"时代精神",重构红色历史图景,以与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历史意识等权威历史话语"互证"的使命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与其译作《色情文化》在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着血缘关系。本文从女性类型、女性性格与体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女性社会性别角色认同、自我建构方面,现代型都市女性被“性物化”。呈现出可消费性特征,这是由资本主义都市消费文化的“吃人”造成的。由此,应该肯定刘呐鸥的著、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开拓者。其小说理论批评观念,以启蒙主义为精神向度,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含蕴,并呈现出实践性、时代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的《玩笑》借助于政治与性爱两个话题 ,探寻生命处于失重状态下的精神世界。面对荒谬的世界 ,主人公卢德维克的复仇与科斯特卡的宽容虽然相反 ,但结果相似。由于目的无所着落 ,两种对于生命的沉重态度都同样达到了轻盈的极至 ,人所直面的未来从而变成了玩笑。雅罗斯拉夫求助于过去 ,过去仅只是媚俗的工具 ,生命同样处于失重状态。《玩笑》于是抵达这样的终极悖论 :由于不可抗拒的存在的被遗忘 ,人类的一切都变成玩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