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受环境影响,西北干旱区土遗址存在较为严重的盐害,在干湿和冻融循环作用下,盐分在土体中反复迁移,导致土体孔隙发生变化.本文以脱盐后的敦煌本地土为材料,加入不同含量的氯化钠、硫酸钠及两者不同比例的复合盐,制成5×5×5cm试块后,进行冻融循环,并用显微镜观察每个循环后土体孔隙的变化.前期室内风化实验表明,以最优含水率制成的试块在室内风化条件下,Na2S04的盐胀作用远远大于NaC1.同时根据风化实验结果重新设计了不同含量的试块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颗粒间的孔隙变少,盐分逐渐充满孔隙,并且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愈发明显,与NaC1相比,Na2S04对水分的敏感性非常强,遇水很快结晶析出,对试块迅速产生破坏,二者不同比例的复合盐的表现行为可以认为是两种单盐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显微镜从土的微细结构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盐分对土遗址破坏机理,可以为土遗址盐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洞窟的壁画产生了酥碱、起甲、空鼓等病害.大量研究表明,盐分运移和富集是导致壁画产生病害的主要因素,而岩体内水汽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存在则为盐分的运移提供了先决条件.为寻找出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岩体内部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我们在第108窟西壁壁画脱落处钻孔安装了温湿度监测设备,开展洞窟岩体内温湿度的长期监测.本文以莫高窟第108窟西壁岩体内最近3年的温湿度实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对温湿度数据采用横向、纵向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岩体内浅部区域,在温度增高的方向上,水汽呈减少的趋势.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温度变化呈周期性,相对湿度则由表向里逐渐升高,且在一定深度内达到稳定.本次研究探索了洞窟岩体内温度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以及温湿度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壁画病害机制和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