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四)关于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是创造者创造的。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创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创造”即给出新的、综合的信息(包括内然信息和文化信息)选择。按照这种观点,历史创造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均是人类社会这个文化信息选择而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增殖信息量的历史。从以上对创造意义的理解,可以确认:单纯模仿、重复、循环的行为决不是创造。因为单纯模仿、重复、循环的操作不增加社会信息总量,相反,由于熵增原理,单纯的这类操作反而造成系统信息总量的衰减,造成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近几年来,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出讨论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讨论中,有些意见是根本对立的,有些意见是属于理解方面的,有些则是新提出的问题。现在,仅就讨论情况的若干方面作一简介。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批评指正。 (一)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五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否定之否定是揭示发展过程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3.
一、对社会意识概念的不同理解第一种意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出发来看待社会意识。认为马克思在阐明“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时,不只阐明了人作为体力的存在是自然对象,是物;还阐明了人的头脑作为智力劳动的存在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意识,在主观上,受其的肉体组织所制约;在客观上,受其所处的物质境环、历史条件所制约。因此,人们的各种认识、观念、思想、意识等等,都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第二种意见,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角度,来说明社会意识不是一重反映,而是“两重反映”。这种“两重反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于独立于主观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4.
1986年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有两千多篇,今将争论较多而又较有新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1987年在我国报刊上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文章中,有不同意见争论的问题较多,大致有:哲学的对象问题;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哲学的特点和功能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问题;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关系问题;认识的定义和本质问题;认识主体概念的涵义问题;认识的阶段问题;实践的概念问题;生产力的要素和系统问题;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对象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相似文献   
6.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问题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在哲学教科书中一直是这样表述的。第二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运用规律改造社会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真理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只是把其中的某些问题的讨论意见,作如下的简介。(一)什么是真理第一种意见:把客观真理说成就是客观存在,并且把真理区别为两种:即客观真理和思维真理。他们认为,关于真理的问题,一方面是客观真理的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它的可认识性问题,这两方面相结合但又不能相混淆。抹掉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真理的绝对客观性,只承认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宣扬:不能有不依存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