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美国写作训练是开放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实践性和研究性集于一身。笔近期翻阅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学类教材《读的选择》(以下简称加州版),仔细研读了写作训练的所有案例。发现他们的写作训练完全不同于人们的印象。笔从众多大同小异的案例中选取一个简要介绍,以求窥斑见豹,给我们的作教学一些思考和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走向融合。基于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下的母语教材建设也显示出某种程度的趋同,反映着母语教材建设的共同规律。我国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文学类教材《读者的选择》(以下简称加州版)同属于地方版教材,它们不仅编制出版时间接近,而且具有广泛的区域代表性,代表着两国母语教材的主流方向,体现着各自母语教材的特色;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设计思路上有着十分相似之处。笔者把这两个版本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作一比较,力图为我国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语文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育研究者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美国语文教材的窗口,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建构当下中国文论必不可少的一种参照视域。作为一种能够始终面对问题的实践性话语,对主体性的张扬、对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强调是其文论的最大特色。怎样挖掘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质素,怎样在新的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阐释力和回应权,以利于我们的文论建设?是我们应该思索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矫健步伐,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论话语体系开始遭到解构,理论建设也开始走进一个多元并举、众语共存的姹紫嫣红的理论园地,但由于文论家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对应阐释的话语基础,文学理论在繁荣背后却难掩自身的落寞和苍白,文论界普遍患上了“理论失语症”,也丧失了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及规范独自言说的能力,只剩下外来理论的狂欢。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故事是人类自身觉醒的隐喻。自此,人便有了理性。在理性引导下,西方人对美的探讨便长期依附于哲学,求‘真’便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唯一指归,犹如中国古人把美依附于善一样。但是,当“真”被证明为虚妄时,美的本质便成了让人不可信赖的东西,于是,西方美学便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使美得到拯救,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叙事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两重维度.由于叙述具有"讲叙"的性质,所以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过于关注叙事的时间维度,关注于叙事的历史性、因果性、序列性,却忽略了事件本身所具备的共时性、空间性.20世纪后半叶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日趋复杂和科学对生活的渗透日益多元,空间理论的生成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另一种观照视角,由因果性、序列性走向空间性、当下性、流动性,从而为解决时间化叙事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主要体现在以德里达、巴特为代表的文本思想之中,以其鲜明的挑战姿态,消解主体、颠覆中心、打碎结构,强调"作者之死"、"写作零度"、"文本游戏"等,解构了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等概念.需要深思的是:"作品"成了"文本"背后蕴涵着深刻语境以及终极所指,目的并不是以所谓的"虚无主义"、"空洞的能指"、"话语游戏"等消解意义,而是后结构主义者以学术方式参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重构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在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理论多样化的后现代时期,对之进行语境化梳理与挖掘,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股“人道主义热”携带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凌厉声势,以“伤痕”文学为契机,在中国勃然兴起。这次争论,借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话语,通过特定的方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异化”的批判,突破了“左”倾思想禁锢,一个“大写人”经过长期的人为摧残终于又凸现在人们面前。这股关于人道主义争论的思潮,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复兴的一面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次争论对文学实践的意义越来越彰显出来。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必要对这次争论再进行一次回顾,澄清一些认识,对其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再作一次梳理。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视角切入当下文学批评、以学者的责任感思考社会问题是生态批评的精髓,但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生态批评的建构基点是什么?"以什么视角进行生态批评?"仍没得到深入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那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指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为我们的生态批评指明了方向、建基了原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