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重要内容。抽样调查与统计表明:在推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实践并抄袭调查报告,其行为的严重性与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调查访谈,分析导致学生抄袭的各种原因,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要深化对社会实践课过程设计的改革,使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讲求实效,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贵州镇宁蒙正苗族的"活人坟"与汉水流域的"自死窑",同属于老人自死习俗,本质都是原始灵魂信仰及"神灵转移"观念;活人坟传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老人自死习俗传说"的异文类型.活人坟遗迹与有关文献、口述实例,说明这一习俗在蒙正苗族存在并延续到上世纪,并对汉水流域老人自死习俗下限年代有启示;竹(王)崇拜体现于生活中的"供竹...  相似文献   
3.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阐发 ,认为素质教育应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 ,试图为素质教育的探讨提供另一种思路 ,另一种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杀背后真相是自死.“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老人自死之后的“三年之丧”的仪式.仪式中鲧向禹转移的“神灵”形象、仪式的空间特性都体现了源自祖先颛顼的部落传统.“鲧复生禹”神话具有老人自死习俗与成人礼仪双重意象.以禹为核心,颛顼-鲧-禹部落在三代史的开端具有特殊地位与重要性,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的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5.
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6种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些量表均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但由于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采用的被试、依据的测量理论和项目的来源不同,导致各个量表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研究应该加强网络成瘾量表的本土化研究,注重文化和科技发展对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运用最新的、更规范的心理测量学理论进行量表开发.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下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潮流,党中央在建设全民道德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不争、无私、贵生、崇善"等价值观,对于当代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并在社会实践中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8.
文人藏书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范氏家族历史上有晋朝的范平、范蔚祖孙,明朝的范钦及其世孙--清朝的范懋柱等,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对中国的藏书文化和文明传承作出了贡献,并继承了藏书文化中"仁人爱物"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