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过去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包括大学生)的研究更多是直接引用或修订国外编制的问卷或量表.所以引用过程中民族个性差异,人口统计量的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翻译等额外变量使得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所以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特点的问卷对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隐记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以来,记忆研究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传统记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意识范围内的记忆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还存在着一种无意识记忆,而且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这种记忆就是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目前,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3.
内隐学习IQ独立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5名智障中学生为被试,分别用色块串和色词串为材料,以限定状态语法组成学习规则,研究了智障学生颜色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结果发现:指导语上不存在主效应,没有发生内隐和外显学习效应;反面证明内隐学习存在长时功效;非言语材料(色块)和言语材料(色词)均没有表现出内隐加工学习效应,但两学习成绩的范围及趋势不同,且材料与IQ之间没有交互作用。间接揭示内隐学习存在一定的“阈限”及IQ独立性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记忆研究中再认指标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认作为记忆的测量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记忆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再认测验技术及再认指标的选择,均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拟对再认指标的发展作一简要的回顾,以期对理论和实践工作有一些帮助。 作为记忆研究的再认测验有许多种,采用得最频繁的是“新旧”再认测验。就一个标准的“新旧”再认测验而言,其程序分两阶段进行:先呈现一系列项目(旧项目)由被试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也欣欣向荣,形成了厚重的学术积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创性地汇集出版了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大师们的学术著作,这些作品反映和代表了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许可、并得到作者首肯,本刊特开辟此"名家特稿"专栏,逐一介绍这些教育学和心理学大师及其学术思想(以其著作的前言或序言为载体),使读者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更近距离地触摸大师们深邃的思想和理解大师们的学术心路,以飨读者!本期为读者介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导,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心理科学》杂志主编的杨治良教授及其《当代中国心理学家文库.杨治良卷.记忆的探索》自序。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自己不能意识到的但又能自动地对任务产生影响的记忆,而与之相对的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则是指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的反映。 内隐记忆研究中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分离主要是通过指导语(在外显测验中要求被试回忆过去的事件;而在内隐测验时只简单地要求被试尽可能地完成某项任务而不需有意识地回忆过去的经验)来控制的。有人认为这不足以完全区分这两种加工过程,在加工中存在意识与无意识提取的相互感染等诸多问题。例如,在外显测验中可能存在先前学习过的项目对测  相似文献   
7.
以Dienes & Perner提到的"心理表征理论"为基础,分析作为"命题态度"的知识.通过对"内隐"的理解,从知识的结构与功能属性来阐述内隐知识的本质及核心理论,明确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划分内隐知识的层次.最后指出对内隐知识理解存在的质疑及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