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十年前,美术课标的颁布实施.深刻地改变了美术教育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倾向。美术课程人文性质的确立己的教学,让美正的作用。未来十年,美术教育满自信的本土化“开发和利用地使美术教师开始思考如何重新规划自术教育在“让人成为人”方面发挥真十年.将是美术教育发生深刻变革的必将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位艺术家型的思想家。文中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题:一、普希金是俄罗斯精神的化身,俄国理想的象征。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即人民选择了普希金,普希金选择了人民。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二、普希金是俄罗斯优秀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他相当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极为强调其文化的民族性;三、普希金是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领袖,是思想家。他的历史认识、理论思想和文化主张真知灼见地反映在文艺作品中;四、普希金是位天才人物。天赋与勤奋构成了其天才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未来十年应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在未来十年的改革中应当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初阶段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重大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都是如此。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议论,也激发了人们冷静的思索。因此,这十年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思索、勇于实践的过程,使得人们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科课程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小到大,见过多次大海,爬过多次高山,就是没有亲眼领略过草原的风光。记得上大学时,曾想去康西草原一睹真正的草原风韵,可去过的同学大泼冷水:那根本算不上是草原,只是大草甸子!好吧,那就作罢,免得留下错误的印象———草原不过如此!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俄罗斯各个时期的读者不断地在普希金身上寻求他们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到的当代特征.人民将普希金视作自己的同时代人,并没有把他当作历史人物.正如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感到普希金在我们身边.他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然而随着新人一代一代地成长,他也不断变得更加年轻,因此他总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一代又一代的俄罗斯人承续着“普希金情结”.从这一文化现象中不难发现,许多传统的东西非常现代,许多现代的东西又非常传统.普希金让这两者和谐地相融、互补.事实上,传统与现代不可能截然分开.象一切事物一样,普希金的创作成为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现代对传统的认同与沟通的过程,它揭示出了文化演变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7.
每一民族都与自己的历史永远脱离不了关系,不论善恶美丑荣辱。普希金认为自己永远属于俄罗斯,俄国的历史也是他个人的历史。普希金在不止一篇作品里表达了这一思想。这一思想的源起,大概与他祖先的荣耀颇有关系。普希金的外曾祖父非洲黑人A·Ⅱ·汉尼拔,曾是彼得大帝身边的一位得力助手,而且又是十八世纪俄国著名的数学家、建筑工程师。在普希金眼中,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彼得大帝时代是俄国历史上的华彩乐段。自己的祖先能为彼得政府开创俄国新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当然是后代引为骄傲的美谈。因此,普希金常常提及自己的家世。诗人不仅歌咏祖先,而且把这种自豪灌注进了自己的作品。普希金对家世的自豪感与他对贵族的种种看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