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射线衍射Bragg's角计算,公式比较复杂,难以准确地得出Bragg's角.利用X射线衍射图形与晶体结构关系,使用C语言设计程序,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能够简单明了而又准确地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电化学中离子迁移数定义的理解与计算公式的导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述离子迁移数的定义 ,然后导出相应的数学公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等同性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期,安徽革命志士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安徽公学和岳王会,许多著名革命党人荟萃于此,使芜湖一度成为仅次于上海、广东、湖南的"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安徽革命志士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投身于发动新军的工作,安庆马炮营起义打响了全国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开创了利用新军发动武装起义的范例,在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的工作重心由会党转向新军的具体标志。为响应武昌起义,安徽革命党人发动淮上军起义,光复皖北各州县,客观上成为南方革命军的前沿阵地,捍卫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门户。  相似文献   
4.
欧阳跃 《考试周刊》2011,(37):60-60
本文对陈景润及哥德巴赫猜想做了简明介绍。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各地高考命题人员对于试题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进行了不懈的探求,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题不断涌现。2014年全国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6题大胆突破了同类试题的内容结构,体现了命题人员的新追求,反映了高考试题演变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6.
听课技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跃 《考试周刊》2010,(37):223-224
听课是常见的教研活动之一,是促进教师学习、交流、发展的平台。有效听课,可以使教师通过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教学研究能力。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更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7.
欧阳跃 《云南教育》2003,(32):35-36
一、少年高斯的数学发现高斯(1777~1855)出生在德国的布劳恩什维格。他是18、19世纪交替时期最杰出的一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住在农村,在附近的小学里念书。他的算术老师是从城里来的。这位老师认为穷人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笨蛋,教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所成就,用不着认真。因此,他经常训斥学生,动不动就用鞭子体罚他们。有一天,这位老师情绪特别不好,他站在讲台上,不耐烦地说:“今天,你们给我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直到算出来为止。”说完就坐在椅子上,看他的小说。老师坐下不久,高斯拿着小石板走到老师面前…  相似文献   
8.
从创办福州船政局看左宗棠的自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七六年,左宗棠指挥清兵进入新疆,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摧毁了阿古柏势力,粉碎了英国和沙俄吞并新疆的野心。作为一个爱国将领,左宗棠的自强、御外思想,早在六十年代便已形成。本文拟就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的洋务活动,探讨他的自强思想。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业余宣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辛亥革命前,讲习会派和新世纪社的无政府主义者都积极地宣传过马克思主义.讲习会派介绍了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却公开表示不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反对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新世纪社成员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赞同暴力革命,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区别,却极力混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作为无政府主义的经济主张来宣传的.尽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但他们的宣传还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6月慈禧颁布所谓“宣战”上谕之前,义和团运动基本处于兴起阶段。在此阶段,清朝统治阶级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史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不少同志认为:清政府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着“抚”的一面。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将“抚”的含义“弄得十分含混”,所以不能用这个“含混的概念”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政策。其实,就对付人民反抗活动而言,“剿”和“抚”的概念都是比较明确的。“剿”就是调动军队去屠杀反抗的人民,是赤裸裸的军事镇压;“抚”则是使用政治手段去招降或解散人民武装,是变相的政治镇压;不加任何限制地允许农民武装合法存在的“抚”是绝对没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绝对不可能对人民反抗活动采取不加镇压的政策。尽管“剿”与“抚”的目的都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在所采取的手法上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就在于是否是以武力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