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 :苏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目的要求 :1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什么是电路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识开关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连接简单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课前准备 :电流实验盒(24只)、演示板、计算机、课件、图片3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时曾经学过《小电珠亮了》这一课吗?回忆一下 ,那一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材料?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用电线把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在一起 ,小电珠就会亮呢?二、初步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流1 认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为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选择配备自然学具自然学具通常指观察实验材料和自然制作材料。选择一套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学具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学具)应和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在课改新理念下成长一代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头脑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潜力,往往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本文记录一堂习题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题目已知:如图1,梯形ABCD中,AB∥CD,以AD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CED,DC的延长线交BE于点F.求证:EF=FB.  相似文献   
4.
科学探究是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新概念转变的过程,科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学生前概念的支撑。但是,在探究活动之前,学生大脑中与探究对象相关的前概念是分散而零碎的,处于休眠状态,不可能主动与探究对象建立联系。如果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创设一些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前概念,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未知中寻求已知,就能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自然教材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有一个炉灶模拟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把在模拟实验中的研究结果,扩展到大范围的自然界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自工业革命开始后,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电能,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人们对于电能越来越依赖。而变压器在电力行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保证变压器的正常运行意义重大,而电气试验能够及时的发现变压器存在的问题,所以在电力行业中应用很广泛。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概念发展的一般水平层次是由他说的话,特别是他用语言建立起解释现象的模型时用的语言所揭示的。”可见,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语言的表达(描述和解释)对其科学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同时,大学生能力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文章就地方高校本科学生能力培养如何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需求,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三个层面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如皋市于 90年代初开始在自然课尝试使用学具 ,通过学具的操作 ,让学生接触自然 ,认识自然 ,为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选择配备自然学具自然学具通常指观察实验材料和自然制作材料。选择一套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学具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1 )一组有结构的材料 (学具 )应和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 ;使用这些材料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 2 )这些学具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3 )每个学生都应有足够的关键的材料。这些材料应有多种的相互作用和较广的操作余地 ,…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作为行业佼佼者的校外实习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传统的工科校外实习环节因教学模式陈旧,难以使学生借助实习机会学习企业的创新思维。可以以机械制造工艺实习为例,研究校外实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与实施方法,这种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对优化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