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在引发型供材料作文实践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说必要,因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公认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型人才是根本不存在的。说可行。因为所供材料不论篇幅长短、形式雅俗,都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文字实体,都可从正面、侧面  相似文献   
2.
数据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成为一种修辞方式,称之为“精细”。 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孔乙己》的开头就用了这种“精细”的手法。 在这段环境描写中,关于喝酒价钱的介绍,把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朴素地反映了出来。没有这样的“精细”,“曲尺形”的  相似文献   
3.
《杜鹃枝上杜鹃啼》【自读导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 ,名叫杜宇 ,他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心腑 ,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 ,因其声若“不如归” ,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 ,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 ,文不绝书。作者即以此为契机 ,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 ,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 ,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 ,沿出至今 ,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 ,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  相似文献   
4.
这里说的是改作文的两种境界。所谓刮磨,是指改正错别字和去掉标点、词句、段落等方面不合规范的毛病;所谓点化,是指在看似“不成问  相似文献   
5.
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与“注入式”教学迥然不同自不待言,就是与“谈话”穿插其间的讲读法比较也有明显的根本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松绑”,让学生的地位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无疑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上的—大变革,然而,在解决旧的矛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应该教成﹃人课﹄关于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安徽/汪南松一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揭开了我国新时期语文教改的序幕。19年来,仅中学语文教师,投身这一教改实践的就不下数十万,虽...  相似文献   
7.
假如承认眼睛是生命之窗的话,那么信度和深度就应该是“读后感”的两只眼睛.什么是信度呢?信度就是可靠性,即“感想”的令人信服的程度.检测信度的有无和高低,应该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学生作文,从小学时的仿写开始,进入中学经过“入格”训练,大致能按照题意倾向确定文体和中心,并据此选择一定的材料,运用一般的表达方法.但“入格”也只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阶段,“出格”才是必须达到的写作目标.只有在“入格”训练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出格”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写作水平得到较为理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自读导言1.了解独幕剧的一般特点及本课作者剧本创作的独特风格。2.分角色表情朗读,并尽可能组织演出,从而比较深切地感受剧情结构安排的巧妙以及作品语言的幽默、诙谐和讽刺意味,领会作者通过性格各异的剧中人物反映抗日期间大后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及其用法,注意着重号在人物介绍和人物台词中的使用效果。(解说:剧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要符合一般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要求,必须在完整的情节结构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某种主题;另一方面,它又要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剧本…  相似文献   
10.
讲读课大有学问。就实避虚,大概要算一条最起码的经验教训吧? 文学作品是美的创造,是客观现实美在作家头脑中主观反映的产物。不错,美与真、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讲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伦理功利的目的应该明确,但还有一条切切不可忘记,美都是具体可感的存在,离开了形象,美就无所附丽。讲读文学作品,如果不从直接感知入手,美的形象就无法认识和把握,伦理功利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被称为“情感派”的于漪老师深得个中三味。她之所以能把讲读课上得象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了这一“美的法则”,通过诵读讲述、直观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