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维辉 《上海教育》2001,(15):54-54
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是指运用先进的手段和工具以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料,主要将录音、投影、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应用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近几年来,我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抓了下列方面: 一、抓硬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电视、计算机和因特网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释《两拍》中有特殊意义或特殊用法以及为辞书所未收的词语二十余条,必要时证以现代方言。可供研读是书及编纂辞书、研究汉语史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3.
域外借词指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等诸语言在历史上从汉语借入的字词。域外借词数量巨大,保存了借用时代的汉语词义,是汉语历史词汇的活化石,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汉语词汇史、方言词汇和域外借词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表示站立意义的词属于人类语言的基本词。本文描述汉语站立义词的现实分布和历时演变,并尝试对两者的关系作出解释。现代方言中表站立义的主导词有3个:站、立、徛。它们的分布特点是:站分布最广,大多数北方方言说站,此外还散见于非官话区的部分方言点;徛密集分布于东南部的吴语、徽语、赣语、湘语、客家话、广西平话、粤语、闽语地区;立则呈零散分布,散落在官话、晋语、吴语、赣语、湘语、湖南乡话和广西平话各区。这3个词在汉语史上的情况大致是:立从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早期起一直是影响最大的通语词,直到明代以后才在大部分北方地区被站替换;徛(倚)用作站立义始见于战国,历史上可能作为一个方言词一直存在于南部广大地区;站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在广大的官话区逐渐取代立成为新的通语词。站很可能是所谓的长江型词,即兴起于江淮流域而后往北扩散。  相似文献   
5.
(续本刊2006年第3期) 恁样:什么样。 行不两日,见有三四个戴红巾的兵丁,拦住问道:“你们是恁样人,往那里去的?”(26/173)何典照着都督的印信,刻了一方,问练公子道:“写个恁样文书?”应道:“我已算定。只用素纸一张,到时自有话说。”(58/396)哥哥的双枪铁棍,今日才显其长,现放着四五十柄,家下二十余人,久已炼熟,每人各持二柄,火一发时,便是八十杆排枪,恁样铜头铁额,抵当得住?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阿拉宁波话》一书中的一节。《阿拉宁波话》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言著作,全书共分方言词、短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歌谣以及附录等八个部分,即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本文即选自“方言词”之“虚词”部分。宁波方言的虚词极为丰富,其中有些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功能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然而迄今为止,对宁波方言虚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享誉海内外的《鄞县通志》其“方言”部分所收列的虚词不过四、五十条,当今一些研究宁波方言的学者也很少涉及虚词的研究。《阿拉宁波话》则对宁波方言虚词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描写,共收虚词二百三、四十条。限于篇  相似文献   
8.
"承"有"闻"义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事大词典“事”字条:“⒆量词。件。”第一条书证是唐白居易诗:“对月五六人,管弦三两事。”案:“事”作量词,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法,即相当于“条”,而且产生的时代比作“件”讲的要早得多。这里仅举《后汉书》中的一部分用例:《应劭传》:“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梁统传》载统上疏:“臣窃见元哀二帝轻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自是以后,著为常准,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至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将礼鸿先生近作《〈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献》1991年第3期),笔者有几点管见,不揣浅陋,写出来向蒋先生和广大读者求教。1.屣《札记》(二十六)引《金瓶梅》第五十回三处用到“屣”字。蒋先生按:“屣字不见于字书,据上文,玳安尽力向书童口里吐了一口唾沫,则屣是唾沫。”今按:屣字不见于历代字书,当是元明时期所造的一个俗字,读作song(从字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