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一词,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欧美新批评学派。这一学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在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示范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题为《亲情测试》的作文课。这堂课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多家媒体陆续刊登了一些评论文章,肯定者称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它唤醒了学生沉睡已久的亲情意识乃至生命意识;也有人在质疑这样的“亲情教育”“生命教育”太残忍.伤害了孩子纯真的心灵……无疑,这堂课是“出轨”的,那么这种“出轨”究竟是摆脱惯性,找到了真正通往作文教学终级目的的快车道,还是一种偏离和扭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几位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教师,对此发表看法,以其引起读者的多角度思考,共同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木笛》一课,是肖老师潜心诗意语文的又一经典。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第一,来自文本的诗意;第二,来自教师的诗意;第三,来自学生的诗意;第四,来自教程的诗意。四个维度的协同与融合,方  相似文献   
5.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谭千秋 张米亚 苟晓超 吴忠洪 杜正香…… 汶川灾难,在一片黯然的华夏大地上,擦亮了这样一些普通教师的名字. 我们不会忘记,在教室坍塌的那一刻,谭千秋雄鹰展翅般地死死护住了自己身下的4个学生。  相似文献   
7.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古兰经》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诗意语文永远走在路上,永远在路上行走。自赎,是对诗意语文行走的价值取向的再发现。价值取向,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拯救,  相似文献   
8.
一、擦亮"深"这个题眼   编者将文题定为"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见这个"深"字的分量.挣钱不易、给钱慷慨.是为母爱之深厚;支持读书、崇尚文化.是为母爱之深刻;大爱无言、春风化雨,是为母爱之深远.擦亮了"深"这个题眼,必将进一步擦亮整个文本的言说意图和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9.
一、擦亮“深”这个题眼 编者将文题定为“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见这个“深”字的分量。挣钱不易、给钱慷慨.是为母爱之深厚;支持读书、崇尚文化。是为母爱之深刻;大爱无言、春风化雨.是为母爱之深远。擦亮了“深”这个题眼。必将进一步擦亮整个文本的言说意图和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0.
智慧的觉醒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冤家,当教师精心的"预设"在多变和复杂的课堂中遭遇到"生成"引发的尴尬时,我们有时会束手无策。王崧舟老师《智慧的觉醒》一文,对教师如何面对和采取应对之策很有启迪。本刊将分两期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