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南师大美丽的随园.我与王成军海阔天空地闲聊。他说要以博士论文和传记文学研究为基础。出一本专著,他自己设想用“纪实与虚构”为书名。我说王安忆君有一小说名为“纪实与虚构”.另外,也多有人以此为题目写过论文。不如用“纪实与纪虚”更能表达兄之思想和论述的独创性。成军兄欣然认同。  相似文献   
2.
绘画艺术经过现代主义特别是克罗齐的表现理论的洗礼,有一种将艺术对自由的追求放大到几乎无限的冲动。著名油画家王力克倡导当代艺术应重新恢复对秩序的重视。他新近的论著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对艺术秩序与自由关系问题的新思考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3.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评价问题 ,文论界的分歧很大。以往的评论大多囿于狭隘的技术分析 ,忽视了新时期先锋小说从观念到手法得以全面创新的西方感性学 (主要是丑学 )的显在和潜在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感性学的理论高度对新时期先锋小说进行重新定位 ,以期找出先锋小说的创新与发展动力 ,及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感性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和谐一直是重要的美学范畴。但近代以前,主要强调美在客体的和谐性。到了近现代,主体性居于主导地位,并发展到极致。从而需要走向新的形态:感性与理性的调适与重建,而这与主体间性美学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主体间性美学与古代的和谐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是在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基础上对其片面性的超越和修正,后是在无主体性或主体性微弱的前提下与外部对象的妥协。  相似文献   
5.
6.
《静静的大运河》的艺术创新在于它立足于现实主义,但又超越于现实主义,它的奇妙和创意就在于其艺术手段方面以浪漫、写实和梦幻相结合的艺术结构和艺术手法而从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别立新宗。作品小说既有毕肖现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腻优美的环境描写、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有充溢于文本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传奇色彩,更有现代主义的象征、变形、夸张、梦境、意识流、互文性、戏仿和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从而带来了这部长篇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美学处于剧烈的转型之中 ,2 0世纪自这个世纪中叶到 80年代 ,以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等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步占据了美学殿堂的中心地位 ,这一美学流派是以正统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 ,又加上对马克思《手稿》的新认识而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界大行其道。此派美学在 80年代后半期受到刘晓波等人的冲击之后 ,其在美学界的核心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何改造、超越“实践美学” ?至 90年代生命美学、体验美学、形式美学、超越美学等纷纷出现 ,企图寻找一条改造、超越的新路 ,它们共同形成了“后实践美学” ,这是 90年代中国美…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美学研究长期囿于“美是什么”一类形而上的抽象思辨论争中。此类脱离审美实践而逐渐悬空的命题,使得美学研究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引起美学界无力突围的困惑与疲倦。面对此种局面,梁一儒长期致力于民族审美心理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完成了美学研究困境中的一次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伊安>、<理想国>等篇章中审视了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现状,从他的道德主义原则出发对诗人进行了严厉批评,要把诗歌驱出城邦以正视听;同时他又认可诗歌通灵的能力和诗性语言的魔力,希望诗歌以某种方式介入哲学领域,为城邦建设发挥潜力.柏拉图诗学思想中的矛盾是他的政治理想和他的诗人天性的矛盾,艺术与真理合一的构想和实践又体现了柏拉图作为诗化哲学理想先驱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的代表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北方文化是以实用理性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强调道德与伦理的价值取向,而按照刘士林先生的观点,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江南文化守持一种审美维度,而较少以伦理维度来评价人生。从东晋开始,江南区域范围内就有尚武到尚文的转变。另外,尚文及以商为重的观念,与北方以农为重的观念相比,也可看出江南文化的特性。如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古代越国人讲求外向型的开拓,创制并遵守契约制,自古就有以商为主要支柱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农桑文化的诗意本性就与契约制的现代商业精神结合起来。在长江三角洲农桑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江南文化(其核心是吴越文化中的诗性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能不能在实利观念之上的城市建构中起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她在其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正是建构长三角城市文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