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一流”大学建设最主要目的就是力促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而“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却严重影响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乃至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成效。要解决服务覆盖面不够到位,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办事方式灵活度不够,人文关怀有待加强;多头管理,办事效率有待提高;注重执行上级安排,关注师生满意度不够等“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必须采取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扫清行政化障碍,大学行政回归以服务为中心的本位;完善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双赢发展;共生共荣,打造学术命运共同体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时期,学校的学术研究极为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是占全校师资三分之二的留洋学者发挥了中坚作用。南高、东大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展开了中国科学的奠基工作,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以留洋学者为骨干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参与创办《新教育》,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竺可桢、熊庆来、秉志、茅以升、胡刚复等一批科学大师将西方现代科学引进国内。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发展史中,综合性大学对教师教育的"办""废""进""退"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文章认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出现过三次探索。20世纪20年代"高师改大"运动为第一次,"寓师范于大学"是其核心意蕴,要求师范生的学业标准"完全与大学生一样,并且希望能出类拔萃",他们须具备两种修养,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一是器识抱负的培养。抗战期间的著名国立大学倾力举办师范学院为第二次,此类师范学院的组织管理独立而完备,生源好而师资强,课程设置则妥善处理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而现今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则可称为是第三次探索,鉴于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具有成功经验,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回应了国家、社会、学生三方之亟需,因而值得肯定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根源得益于本国本社会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三者彼此独立与高效运转。文章立足于这个根源,在深刻剖析近代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来的开放派(西化派)与保守派(新儒家)两大派别知识分子关于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追寻的基础上,从科学民主崇拜与传统文化崇拜两个范畴对支撑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根源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国至今都难以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层根源在于价值信仰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的政教合一,理应彼此独立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三者在中国社会却裹挟在一起;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由于这种纠缠不清的传统惯性,给为一流大学的自由、理性与法治提供价值层面的合理性基础,引领中国大学在21世纪的一流走向、展现一个崭新的意义世界带来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一位实现了教育家精神和改革家实践耦合发展的大先生,是“革命的教育家”和“教育家的革命”的典范。在投身平民教育运动之前,他业已在我国高等教育革新方面做出了若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包括力主首开“女禁”,开辟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新天地;首倡“教学法”,以“学”为中心引领全国;引进“选科制”,拉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大幕;创办“暑期学校”,发出以教育改造社会之嚆矢。除了大爱、奉献、创造、求真这“四种精神”之外,“平等精神”也在陶行知精神图谱上占有重要位置,因为他主张师生平等、男女平等;呼吁教学相长,“教”“学”平等;倡导知行合一,“劳力”与“劳心”平等;追求“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法律根据在于大学是一个法人,遵循“法大于权”的原则所选择的恰当治理结构是共同治理。若实现法人的主体性与作为法人代表的大学校长的主体性的生成,需强化一个领导核心并发挥校长引领与协调的作用、改组党委会并发挥党委会的缓冲作用、吸纳外部党委成员发挥的有效作用以及拓宽大学治理决策参与面。  相似文献   
7.
略论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办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要达到“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认为著名大学不仅要成为国内教学、科研的中心,而且要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只有博取百家之长、广求世界知识,才能使学生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广纳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应该自己管理自己。而大学生能否自己管好自己,关键在于学生干部。干部在班级、年级等集体中,形象地讲,有“凝聚剂”的作用,可以把各个成员团结为一个整体;有“催化剂”的作用,能促进大家尽快成熟、尽早成才;有“防腐剂”的作用,对于不良现象率先抵制;有“发酵剂”的作用,传播、光大先进思想,还有“洗涤剂”的作用,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外脑”和“左膀右臂”。如果干  相似文献   
9.
在概念的核心意涵上,大学校长主体性是一个植根于变迁社会里随着大学发展而生成的概念,其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问题。以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路径分析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建设,围绕统一于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四条路径——根本路径、核心路径、基本路径和重要路径进行设计,四条路径不但是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主要路径,而且是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序、军阀混战的时代,一般人没有任何自由可言。面对纷乱的时代困局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能固守教育,去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独立人格,铁肩担道义,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冲破和摆脱各种权势与功名的羁绊,崇尚并保持一种"无所依赖与依附"的精神追求,进而捍卫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与民族知识分子具有的自在性、自为性与自由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