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推演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包括乐学感、自信感、成就感、探究感和好奇感五个因子的《青少年理智情感问卷》。首次对我国三类地区九大城市及其郊县的117所学校的25485名11~19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总体正向积极,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其中成就感发展最好,探究感发展最差;男生的探究感和好奇感优于女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理智情感没有逐级提升,反而有下降趋势,其中乐学感和自信感下降显著,而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是两个明显的突降点;自信感在学校声誉、乐学感在学校位置上存在差异;理智情感及其下属的乐学感和自信感随青少年学业自评的提高而上升;师生关系良好、教师有情施教对青少年学生理智情感发展具有直接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杰斯首创"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模式,认为来访者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被放逐的自我可以藉由心理治疗师营造的助益性人际关系得以修复。罗杰斯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人们生活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真实的自我。在罗杰斯"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体系中,"自我"处于奠基性的地位。"成为真实的自我"则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逻辑指向。  相似文献   
3.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同伴关系问题是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常感到困惑的问题,然而对文科院系男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同伴关系尚缺乏关注.本文采用自编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同伴关系调查问卷,对江苏某新建本科院校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共648名男大学生施测,其中文科院系男大学生450名,198名其他院系男生数据用于对比.研究发现,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在同伴关系上处于被动状态,选择面相对狭窄.该群体在同伴关系方面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关注这一领域有助于促进该群体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着两种文化取向——“科学”与“人文”。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两种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此影响下,学校心理咨询亦形成了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两种模式。本文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了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定位于发展性咨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