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林哈德和葛笃德》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著的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著作,书中满含裴氏关于家、校、社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家、校、社“三结合”的主要内容,即德为立世之本、智为成才之基、劳为谋生之道。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三者应相互配合,同向偕行。首先要做到学校引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其次要做到资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优势资源;最后要做到政府发力,落实自身的社会教育责任。分析书中对于家、校、社“三结合”的经验,对当前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确定育人共同目标为家、校、社结合的前提;二是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为家、校、社结合的关键;三是形成优良的家教家风为家、校、社结合的支撑;四是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为家、校、社结合的枢纽。  相似文献   
2.
董泽芳、张国强在《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撰文,首先对大陆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十八本概论性教材类著作做了总体分析,从结构体系上看,这些论著可分为板块结合型、有机联结型、逻辑推演型和专题集合型;从研究主题上看,依据学科概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四大类别,  相似文献   
3.
王伦信在《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从“师”的字源、“师”的群体构成及“师”的教育意涵的获得等方面对我国先秦时期“师”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师”从原来的军旅之义引申表示军事长官,后来“师”的教育者意涵的获得,与被称为“师”的人物群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安心与张建锋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十九世纪末,我国以日本为范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师范教育制度,但是其发展一波三折,仅关于高师教育是否独立设置,就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论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师教育理念的变迁。从育才兴国教育思想的“学堂必有师”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高师合并”,  相似文献   
5.
李琳琦与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即“融中西于一冶”;新的知识观,即“合东西国学问”;新的教育观,即“开民之愚使之智”。文章分析了吴汝纶废除科举的具体主张,即“特科徒奉行故事耳”、“策论取士,亦难得真才”和“废科举,  相似文献   
6.
陆道坤在《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4期撰文,对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学费制度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初步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在结构上是由若干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作为主导的公费制、作为辅助的自费制、作为保障机制的服务期规定和相关惩罚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与顶岗支教学生的访谈,从学生的视角去理性看待顶岗支教实习模式,总结出目前存在于师范院校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在对支教学生的管理上、对支教学生职前培训内容上、顶岗支教实习实施上、实习生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改革下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负面影响,以此引起师范院校管理者的理性思考,从而进一步完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思想的渊源及其实践,论述了“教授治校”何以能在当时的北京大学实施。它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慧梅在《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采用设立学制体系内的学校教育和开办短期培训班两种方式。学校教育方面,设置专门社会教育培养师资和附设在大学或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师资。从程度上讲,前者包括中等、专科、本科、  相似文献   
10.
肖朗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部分先进人士接受了进化论这一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其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得以空前的提高和升华,他们开始运用这种新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本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