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冒头”指诗歌发端未切诗旨,有大量琐语铺叙,这一现象在应制诗中表现特别明显。晋宋时四言应制诗发端多颂圣冗语,数韵方及主题;在四言和五言祖饯应制诗中,诗人突出帝王在送行中的地位,隐去自身,以颂圣代替违恋之情,和“冒头”同一机杼,至唐甚至发展为在饯送诗中抒酬恩报恩之念。应制诗具有的意识形态、文化资本、仪式化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冒头”的成因,表现出应制诗的政治功利性和工具性。同时,“冒头”也反映出应制诗人对君权的策略性妥协及其屏营于人格独立和依附间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2.
论杜诗意象     
杜甫作诗,既有以意象识人论世,也有以意象寄托情志,更有以意象玩味人生.在对意象的运用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3.
长安气质是从长安城“轴心时期”的文化遗存中抽绎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格调气韵及“抽象氛围”的融合,唐长安应制诗是探赜这一新质的最佳文化地理文本.应制诗人善于将“坚硬”的文化景观和“柔软”的自然山水对举,表现出城市“天然壮丽”的审美趣味和中和气象;对“女性化”自然景观的关注来自于初盛唐相对淡薄的女性意识和主流社会包容的文化心态.这些都有助于钧陶平和雍容、大气庄重的城市气质.应制诗人在渲染盛大优渥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乐于表现其对圆融心境和艺术人生的追求,从而展示其懿雅清贵的生活格调.应制诗人对十三个节令的不同民俗都有点染,在“损益”的基础上将之诗化.诗意的栖居生活使城市表现出浪漫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4.
应诏、应令、应教诗分别是臣子奉帝王、太子及王侯之命而作的诗歌,因"制"的发布者不同,三类诗歌在诗旨及功能、意象和典故使用、艺术风格和气韵等方面都有着微妙的区别.由应诏到应教,诗歌由颂圣到抒情过渡,由形式向内容过渡,由功利文学向纯文学过渡,诗人主体也由隐到显.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应制诗的政治工具性及应诏、应令和应教诗与王权的距离远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