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运动性伤病是指外伤性的疾病。足球运动是体育运动性伤病发病率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徐州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极其广泛,普及程度相当高,许多学校均开展足球赛,课外活动中足球运动占有很大比例,其参加人数远远超过其他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2.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成果卓著,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极具创新性的招聘模式。文章立足实地调研,从“特岗计划”的具体实施、创新之处以及前景展望三个方面对这一招聘模式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年之后转编的制度设计以及招聘事权的上移是这一招聘模式最主要的创新之处,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父母养育者角色缺位时,儿童就被迫在生命早期成为家庭的照料者,即心理学所说的“亲职化”。本文基于深度访谈与自传社会学的方法,探索一位女研究生过早成为照料者的经验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复杂影响,以期解释性地理解亲职化体验的发生和缓释机制。过早成为照料者与家庭成员的权责失衡深度相关,这种失衡迫使本应得到关照的儿童压抑自己的需要,伪装自己的情绪,对其自我成长及社会关系产生复杂影响。生命早期作为照料者的经验随着时空变换会发生流转。在特定机缘下,个体对亲职化的创伤性经验进行回溯,这一过程伴随着风险,也有可能走向疗愈。预防和疗愈家庭养育中的创伤,亟需多种社会力量的萌发,建立有效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公共支持系统,为亲职缺位的儿童成长提供兜底保障,打断创伤代际传递的制度和文化链条。  相似文献   
4.
在威利斯的《学做工》中,"家伙们"被认为是真正的文化生产者.借助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他们不断生产一种校园版的工人阶级文化——反学校文化.而那些与学校紧密配合的"循规生"则被视为"应声虫",只能成为"家伙们"的陪衬."家伙们"的文化生产最终又导致了社会地位的再生产,这凸显了现有文化生产理论的内在矛盾.不过威利斯认为这不是矛盾,而是一种辩证法.但如果文化生产本身导致再生产,这种文化说到底没有什么生产性,这样一种理解也必然没有真正确认文化本身的独立性.威利斯虽然为我们理解"循规生"的文化世界提供了几笔"不经意"的"速写",但在其主要的理论视域中,他们的文化生产一直被否认.而在我们看来,循规也可能是一个文化生产过程,循规生可能有真正的文化洞察.尤其那种导致了学业成功的循规,必定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生产.当然,底层循规生的文化生产必定有其特殊路径,只有回到田野,才能深描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5.
精英访谈是一种通过访谈社会中优势群体来收集资料的重要方法。基于读博期间对新西兰教师工会组织高层管理者的访谈经验,致力于探索精英访谈作为一种资料收集方式的独特挑战和应对策略。精英访谈面临多重挑战,如招募访谈对象相对困难,对研究者的知识水平和背景材料掌握度要求较高,访谈者与访谈对象之间权力关系复杂,非匿名化也伴随着伦理难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研究者的专业声誉,充分利用文档资料的辅助功能,逐步建立信任的对话关系,尊重和审慎地对待访谈资料。通过精英访谈可以高效地收集“幕后”资料,并有助于打开政策制定过程的“黑箱”。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中,精英访谈的运用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6.
伴随教师专业化思潮,对教师精神的研究多窄化到教师专业精神这一概念,往往忽视教师精神的原初意涵。通过对“教师”一词的汉英词源学分析和对“精神”与“道德”“职业素养”概念的辨析,研究认为教师精神与教师专业精神二者的内涵多有重合却并不全然相同,探讨教师精神需要突破现代专业及其以理性视野建构的边界。一方面,教师精神相较于教师专业精神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向度,它滥觞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有超越世俗生活的一面;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精神中理性与道德的浓厚色彩遮蔽了“精神”原初的生命冲动与意志。在当下中国,对教师精神的理解应重视“天职”维度,即教师以理性、道德、审美与生命激情熔铸自身人格,贯通于整全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教-学”关系的实践活动承担个体解放与文明延续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7.
人脸识别技术已悄然走入课堂,成为教育领域一种新的技术风尚。作为算法装置,这一技术将师生的身体和情绪放置于被注视和被计算的位置,忽视师生内心对安全感、信任感的需要,强化了一套外在于课堂的知识权力和价值观,反而可能抑制课堂活力和师生的自主性。人脸识别技术还深刻改变着教室不同区域的边界,迫使课堂生活向完全的"前台"生活转换,导向一种与教育的民主价值背道而驰的课堂形态,甚至危及师生的身心健康。建议就人脸识别技术对课堂生活的影响进行跨学科的深入讨论,重新审视这一技术应用于课堂的各种理由,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思索"为什么而识别"。设立专门的教育与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对已应用于或将应用于课堂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严格的伦理审议,更多倾听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基于西部H县和东部G区名师工作室相关的政策文件、深度访谈和实物资料,探讨城乡教育不均衡背景下县域与发达城市地区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差异。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工作室及教师角色的差异性定位导向了不同的管理模式——H县管理倾向于权威型,而G区倾向于民主型。发达城市地区教师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决策资本存量明显优于西部县域教师,因而得以保有更强的自主性。基于三类教师专业资本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研究建议从行政保障与教师赋能两个维度构建支持系统,助力县域名师工作室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师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带动学生成长的重要路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乐享阅读(CR4YR)(2012-2015)以及学有所得(CR4YC)计划(2017年至今)通过以学生为目标指向、以行动研究为抓手、精心组构实践共同体、提供流动的资源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合作的深入发展,形成了教师合作的一道独特风景。基于此,我国教师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可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以终为始,转变设计逻辑,听见“学生”的声音;为教师合作松绑,引导教师成为自主的合作者;整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情境的力量,促进教师合作关系的深化。在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促进教师合作,还需要在教育的田野中对其实践形态进行深描,从而为教师合作的生长和发展打开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