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沉浮于宦海 ,出入于儒释道 ,纵横于诗文词的创作 ,处处以“随”这一人生哲学平衡自己的心理 ,保持自己的存在。可以说“随”是其坎坷人生的心理暗示 ,是其出入儒释道的哲理反思 ,是其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研究苏轼时 ,如果抓住了这个“随”也就摸到了苏轼文心跳动的节律。  相似文献   
2.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杂文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杂文在文体形式上的多、新、奇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杂文已彻底打破了一切文体的樊篱,形成了无所不包,无体不融的开放与创新的态势。但各种各样的理论专著和教科书中对杂文的归属和概念的确定见仁见智,非常混乱,甚至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分析归纳以往代表性杂文归属及概念界定,结合目前杂文的发展现状,定义杂文是一种以批判、刺世、针砭时弊为天职,汲取一切文学的和非文学的各种表现方式和文体形式来行使其职能的文体。  相似文献   
4.
繁体字和书法艺术有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因为其更接近生活与生命的本源,基于繁体字创作,书法艺术的美形、生韵、畅情、象真、悟道就有了根本,也更符合艺术规律。在书法普及教育中,同时学习繁体字并融入其中,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甘肃各中小学似乎都在重视写字课教学课程的试点改革,但由于现有的教学体系,考试制度的束缚和制约以及教师本身书写水平太差,导致学生对写字不感兴趣,或无暇顾及而很难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培养专业的写字课师资力量,使写字课现有的教学现状得到彻底的改观。  相似文献   
7.
甘肃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民族风情、风景名胜,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吸引了许多知名影视导演们的注意力,40多年来,先后有几十家电影制片厂来甘肃拍片,诸如:《牧马人》、《文成公主》、《彭大将军》、《大决战》、《新龙门客栈》等上百个电影电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的拍摄和上映极大的宣传带动和促进了甘肃经济、文化等的迅速发展,影视也因此成了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驱动力.更进一步推动了甘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称谓——杂文诗。只要在网络上点击"杂文诗"一词,大量的杂文诗作便会扑面而来,但什么是杂文诗?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杂文诗的概念如何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杂文诗的渊源,杂文诗与谚语、民谣、讽刺诗及散文诗等的比较之后认为:杂文诗是一种介于杂文和诗歌之间、用诗歌的形式和方式行使杂文的批判精神,激浊扬清,内容集中、概括、凝练、针对性强,反映生活中的一切假恶丑,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讽刺性,语言生动、幽默、形象、犀利,形式灵活自由、古老而年轻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9.
科举应试的书体与书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前人多有论述。一般认为,“馆阁体”一类应试科举的书体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科举重书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教育,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文体的发展演变,杂文已逐渐渗透到各种文体当中。杂文与小小说本属两种不同的文体范畴,但许多杂文作者却喜欢采用小小说的形式和手法抒写杂文,使杂文小小说化的倾向不断加强,甚至出现杂文与小小说界限不清的现象,这虽然拓宽了杂文的表现手法,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削弱了杂文的社会作用,成为杂文萎缩化的一大标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