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在2000年正式全面实施。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制度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最主要手段。本文尝试从社会政策的角度,首先分析助学贷款在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地位,然后通过回顾助学贷款制度的演变和改进过程来分析其成效及存在问题,尤其通过剖析其机制设计的种种利弊,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助学贷款的机制设计,公平性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机制设计上的公平性在这里包含了几个层面:首先,对应贷对象的认定是否公平,是否出现不该拿贷款的学生拿了贷款,而该拿贷款的学生却拿不到贷款的情况;其次,还款机制对贫困生是否公平,还贷额占他们收入的比例有多高,是否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过重负担;最后,整个机制的设计对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是否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空间定位”和“扶持最弱”为联合特征的“补丁政策”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政策选择,对于提高受援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该项政策实施同时出现的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象表明,单独实施此类政策在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方面难以取得持续改进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确认“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真实政策目标,转变目前“空间本位”的“分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思想,确立“权利本位”的“共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思想,在继续完善“补丁政策”的同时,以“自由选择”为核心重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3.
以"空间定位"和"扶持最弱"为联合特征的"补丁政策"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政策选择,对于提高受援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该项政策实施同时出现的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象表明,单独实施此类政策在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方面难以取得持续改进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确认"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真实政策目标,转变目前"空间本位"的"分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思想,确立"权利本位"的"共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思想,在继续完善"补丁政策"的同时,以"自由选择"为核心重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政策引导着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这场改革,应该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宏观政策引导不当也可能造成地方师范高校的实力相对被削弱。因此,必须有科学的政策来引导。  相似文献   
5.
6.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教育社会定位"往往采用一个"二元结构"分析框架,即或者把教育归结为上层建筑,或者把教育归结为经济基础。不同的教育社会定位往往会形成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政策。社会"三元结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教育社会定位和教育政策的新视角。教育政策的基本功能是管理和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和解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独立研究课题。文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界定、表现、根源、干预、研究方法等作综述,分析和探讨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界定、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以及对策等研究的现状作了综述,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育人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征;其具体内容则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功能有扬弃整合功能、激励陶冶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凝聚调适功能;和谐校园建设的途径有党团组织的政治活动、教师的技能训练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教育社会定位"往往采用一个"二元结构"分析框架,即或者把教育归结为上层建筑,或者把教育归结为经济基础。不同的教育社会定位往往会形成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政策。社会"三元结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教育社会定位和教育政策的新视角。教育政策的基本功能是管理和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和解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