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主要集中在中等级水平。教师可运用教给学生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纠正学生的语音缺陷和加强朗读训练两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庸与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优秀伦理资源具有丰富朴素的本真蕴涵和致思理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异化(误解或曲解)。这主要表现在不讲原则的中间主义或折中主义以及国民庸碌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的积淀和内化上。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庸”自身内涵玄远而模棱两可;其次在于后儒诠释失当;再者与国民文化素质低有关;最后还与民族特征及其地理位置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就国外而言,越名大学其显性层面上的“脾气”(即风骨、傲气)就越大,其隐性层面的独立自治与严谨治学精神就越显然。但很可惜,当代中国大学却很少有脾气,更谈不上发脾气。文章从显性的大学脾气之视角追问隐性的大学精神,呼唤并构建具有严谨治学精神与独立自治个性的中国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