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尊重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现状、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实际而开展的创新人格教育,它着眼于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科学等内容的教育,重在教育实践,旨在人的心灵改造和人格建塑。  相似文献   
2.
谈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度”$浙江嘉兴高级中学教科室@薛万霖!邮编314001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依据这个过程,小而言之,一种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可以因此相机点拨,日积月累;中而言之,一篇课文要学有所得,可以因此篇篇相生,相得益彰;大而言之,一个学段(一学期、一学年、三学年不等)的计划要落到实处,可以因此彼此补充,融会贯通。我们每堂语文课,不是各自孤立、不相往来的,而是整个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目,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梯中的一级;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带动学生一起织网造梯,使学生既知学习之然,又知学习之所以然,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以至终生受用。因此,语文教学不妨做到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慢性”效益,使得语文的处境比较尴尬。我们自作多情地把语、数、英并称,以为语文和数学、英语地位同等。事实上,语文往往是学科中的“弃儿”,这可以从学生每天在三门课上所花的时间判断出来。事实上,只要在数学和外语上多花时间,的确很快就可以看到效果,而语文学习的见效通常很不明显。于是乎,语文“阵地失守”了,学生与语文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5.
“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应用频率非常高。“茅”,各辞书多释为“茅草”,如《辞海》“前茅”条:“犹先头部队,古代行军时前哨斥候以茅为旌,如遇敌人或敌情有变化,举旌以警告后军。”《辞源》、《汉语大字典》均作如是解。其解说主要受《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的影响,似乎言之有据,但用“茅草”做旌旗实在是匪夷所思,正如清  相似文献   
6.
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可以抓住课四个要点,这样,既可省时省力,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薛万霖 《现代语文》2002,(12):27-29
新教材一、二册文言文篇目的比重与现代文的比重是1∶1,文言文的数量明显增加。就新教材第二册的有关统计数据来看,第二册文言文的容量与第一册相当,共3个单元,按时代顺序编排,即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诵读总量约5820字(不计标点、标题,下同),要求背诵约4251字。(见下表)这么大的量,对刚刚涉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文言文字词繁多,词义繁杂,一旦字词离开课文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了。因此,培养学生诠解文言文语词的能力,是必要的。一、推测所谓推测,就是猜测…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在阅读古书时,常常见到古人既有名又有字,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等等.但不知古人为什么既有了名,还要有字?名与字是什么关系?特写信给你们,望能赐教. 江苏邓翰俊  相似文献   
9.
“咬嚼字”与“得意忘形”这一对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用。“死抠字眼”不领会章内在精神,固然不好,但是语言字是帮助了解章内容的“拐杖”,离开对句的咬和嚼,走马看花,是难以得其意、忘其形的。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诗》云:“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清代学唐彪说:“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我之也。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意;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谱》卷五)他说的虽然是作之道,验之阅读,也全然相合。要深得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固吞枣、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适合语学习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悉心品味章的篇章结构乃至遣字造句的个中奥秘,使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忘其“形”而得其“意”,方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获取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看似平常的“语文”两字里承载着的是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一词的涵义很有弹性,边界模糊),方方正正的汉字背后显现着的是人类智慧的万种风情。这里不仅有“无言独上西楼”的低吟,还有“大江东去”的唱和,更有庄子的冷眼桀骜,屈大夫的上下求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