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4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包容     
王武镝 《学语文》2005,(3):28-29
北京,六大古都之一,端庄素雅,古色古香;北京。新中国的首都,日新月异,充满活力。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看似矛盾的两个特点,去探讨北京之美的根源所在。“包罗万泉,内涵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现代与古典,西方与东方,文章选取一系列典型的事物,形象地告诉读者:正是速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成就了今天北京之美。文章从容不追,扣住“包容”,娓娓道来,写得层次清楚,眉目分明。平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2.
张妍 《学语文》2005,(3):33-33
中规中矩是这篇议论文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所谓“规矩”就是要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结构,这种看似简单的要求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的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有用者,即是“材”》开篇即提出了:“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这个中心论点。其次全文在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从今到古,从道理到事例,有条不紊透析事理。最后,小作者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归纳出“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呼应了前文,进一步深化了主旨。再次,本文的作者对材料的选取与剪裁都用了一番心思,文章所用到的材料,既典型。又贴切;既熟知。又新鲜。如曹操与关羽、信陵君与侯赢的事例,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的例子。引用潘长江的“语录”等等,文章血肉丰满,说理鞭辟入里。  相似文献   
3.
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综合活动《特别的我》中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4.
5.
那时花开     
李阳海 《学语文》2005,(3):18-18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作者引述文题中的材料,并举出一个事例来,这样立论就有了针对性和现实感。接下来是一个过渡段,由现实过渡到从前。作者列举了中外许多名人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化解痛苦的例子,有事例,有分析,令人信服。尤其是文末的那几个自然段组成段落的排比,气势磅礴,一贯而下,大气不凡。最后值得提及的是结尾段,几句富有哲理而简短的议论,使主题得到升华,给人警示,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6.
正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在我看来,沈玉芬就是一块璞玉,历经20年的教育锤炼,已然实现了从"石"到"玉"的生命蜕变;她的语文课堂,如花般绽放,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与芬芳。一、教育的情怀:在乡村教育中实现人生的价值1995年,沈玉芬从师范毕业,来到江苏省的南大门盛泽,走进占地仅有9亩的弄堂小学,时名盛泽镇中心小学。简陋的校舍,破旧的宿舍,让她有种说不清的失落。然而,老学校里的老教师  相似文献   
7.
薛法根 《师道》2011,(4):47-48
有些问题本来很平常,但关心的人多了,就显得不正常了;关注的人越多,想得越复杂,解决起来就越难;一旦所有的人都在盯着,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复杂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了。德育问题是这样,课堂问题也是这样,难免陷入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笔者仅凭一己之力,恐难作深度的剖析,只能作些简单的有限思考。  相似文献   
8.
勇辉 《科学课》2009,(5):16-17
教学目标 1.能够学会用模式图、卡通图等方法来解释能量的转换过程,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知道能量转换是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的具体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9.
看到作文材料,我首先想到了“韬光养晦”这个成语,但仔细一琢磨,材料中的“隐”又不同于“韬光养晦”。这个“隐”,是一种更智慧的“隐”,它的背后是关乎人生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传感器和光感测距传感器之后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设计机器人项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传感器和光感测距传感器的功能和基本原理,学会应用声音传感器和光感测距传感器设计简单的机器人项目,并在项目活动中体会和归纳项目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