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拓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新领域,促进南岭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复兴,以"边缘活力"展示南岭民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为构筑涵盖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史观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壮族诗性传统始终寄寓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之中,壮族不同乡镇、不同县域和不同壮语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歌咏习俗,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文化和诗性传统,并不存在超越壮族各区域文化的形神统一的诗性传统。另外,随着壮族社会历史的演进,壮族诗性文化的传承语境不断发生变化,壮族人口的迁徙,壮族诗性文化空间也会发生位移。政治力量的干预和传播媒介的更新,也对壮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语境起到重要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审美教育致力于区域民族审美资源的阐发,促进少数民族化艺术进入课堂和传播媒体,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成为精神生活和审美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读图时代人世界的重建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的学术重心始终因为时空变迁和研究者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转移,中国人类学理应将中国社会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和核心,从中国学术传统中提升基于中国学术渊源的研究范畴,从追寻西方人类学转向建构属于中国本土的研究范式,深层次地实现中西人类学的汇流,切实地实现"人生五安",为各民族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借鉴以研究各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为主体,注重实地考察的民族学的理论、方法和具有文化哲学理论高度及强烈时代意识的文化学的观点、态度,创立新兴交叉学科——中华民族文化学,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新拓展,也是把中国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大胆尝试;初步构筑了该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研究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求生生不息、赓续一贯的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寻找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文化渊源,探索全面振兴中华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智慧既体现在圣人之言和经典文献之中,也深涵在中国各民族生命实践的整个过程。千百年来,南岭瑶族在特定的区域生态环境中获取滋养民族生命的自然资源,奉行以"两头扯"为核心的可协商式的婚姻居住与家庭血脉继承制度,传承着自成一体的精神信仰模式。这些文化智慧让瑶族人得以安所遂生,精神安详,心灵幸福,并且对于重新认识瑶族文化的文明史价值,推进瑶族文化保护和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全息论的观点看来,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凝聚体及其外化的产物,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有文化结构整体的信息,都可以当作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实质的密码。 骈文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二千多年,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和至尊的地位,后来却渐次暗淡,无可奈何地衰落,这一演变轨迹,蕴含着  相似文献   
8.
紫村是华南区域化格局的一个代表,其壮族婚俗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族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在或隐在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9.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粤西壮族人民凭着出色的聪明才智,将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中有关铜鼓制作技术和装饰图案加以创造性借鉴、吸收和改铸,创造了体积更大、工艺水平更高、内在意蕴更为丰富的新型铜鼓,并充分在铜鼓上融入本民族的宇宙观、宗教信仰习俗和民族文化心理,使粤西壮族铜鼓呈现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文化浑融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