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批评个案,李健吾的批评值得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批评既能保持一种源自创造的激情和宽宏心态,同时又能具备敏锐独到的识力和眼光,既可探骊得珠,又不忘指陈厉害。因此,“寻美”和“求疵”构成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二重精神品格。总体来说,前者占其主导,后者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从而使其批评既有可读性,同时又有利于批评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人",他从文本分析入手,探寻潜藏在其中的人性人格,并藉此展开对整个人生宇宙的深层看法。本文拟从批评的精神内核、人性审美视角的批评尺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路线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健吾"以文论人"的批评模式。"人"的因素是该模式的主线,批评的最终旨归是丰富的人性。但在方法上又并不完全局限于其惯用的印象主义批评,同时还采用实证性的批评方法,二者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3.
杨晦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剧作、翻译、评论、文艺理论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有关他的研究几近寥寥。杨晦以"文艺—社会"的辩证关系作为批评的理论地基,对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展开了深入精辟的读解评骘。他的批评时常逸出文本对象之外,表现为批评的"延宕"。事实上,他是通过批评别人来鞭策自己,充分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批评家执著的理性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杨晦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剧作、翻译、评论、文艺理论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有关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杨晦出身于农民家庭,其剧作多关注下层人民的贫苦命运。他早期创作的散文化短剧"深沉黯淡",长于点染情感氛围,带有散文诗的气息。其剧中人物之间的外在行为冲突并不突出,作者更善于展现小人物的意志与悲惨命运之间的隐忍与抗争。杨晦创作后期的历史剧一改"隐忍"的创作题旨,以"搏击"的姿态来对抗社会黑暗势力,显示了杨晦剧作心路轨迹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变观中的趋新派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由质而文是时代演变使然,时变而文亦变。因而特别强调艺术的创新,反对因循守旧,盲目崇古。趋新派文变观并不等同于现代进化论文学史观,趋新论虽有线性时间观,但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时变思想,这与进化论所持的线性时间观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对时空问题的言说较为丰赡透彻。老子将“道”推到宇宙本源的高度,将“万物”与“时空”都涵摄于其中,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的宇宙创生论、道论、德论中都自然涵盖了他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恒久无限且往复变动的时间本身,是“宇宙时间”;而“德”则是自然天“道”下落到世间人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过程,是“历史时间”。老子以车辐、埏埴、户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为空间喻象,阐明了宇宙天地的虚空本质。道既是虚空的,也是广大无限的,这是老子空间观念的重要义项。庄子在老子的宇宙时空、历史时空之外,开启了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命时空”,主要体现在其生死观、时命观、心理时空等方面。庄子以大鹏视角为我们敞开了一个阔大、高渺、无限的宇宙时空,是对老子时空观的深化。老庄的时空观对我国后世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审美体验及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阿六小传     
<正>黄阿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九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师,九江画院特聘书法家。获2010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主编《全国百名著名青年书法家斗方作品展览作品集》,编著《名碑名帖作品大观——米芾蜀素帖》,出版《小学生之友——书法大课堂》等。  相似文献   
8.
在魏晋时期的诗文中,时间成了情感抒发的一个重要题旨,两者的紧密关联构成了诗人体验现实存在的感性形式。而诗人文论家在讨论“物感”时多从四时(时间)着眼,因此,这里所“感”的实际上是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时间。诗学中的“物感”说不仅仅是诗文创作的源泉论,它的成熟可以归因于时间意识的高度自觉,着眼于时间体验的情感化。或者说,魏晋时期的时间迁逝感是“物感”说得以确立发展的一个动力性因素,同时也是其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古时期的通变论所关涉到的不只是文辞的常变问题,而且还具有更为高远的天人关系的一种时间性呈示。它虽然调和了复古与趋新两派之间的矛盾,但不是这二者的简单折衷。通变论的重心不在"变",而在"通"。这里的"通",是古今之间的相互贯通,是时间三相的往来回旋。因此,通变论所显示的是绵延的新变性与时间的贯通性之间的矛盾与悖谬,或者说,是不断敞开的个体独创性与不可规避的历史整体性之间的对立统一。从一定程度上说,"通变"是时间悖论的暂时和解。  相似文献   
10.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