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分布很广,在发生石漠化以前的上千年间,当地民族靠本民族文化的利用方式获得了生存与繁荣。17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开发西南,汉族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资源利用模式在该地区渗透,文化价值观的不适应导致西南山区后天干扰性的脆弱生态系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当地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利用这一生态环境上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发掘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只要我们诱导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完成文化重构,就有可能建构起有助于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类学是从文化人类学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因此,生态人类学理所当然继承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以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的单元。但生态人类学作为独立于文化人类学之外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建构既不能完全趋同于文化人类学,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生态学。在总结文化人类学与生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经验前提下,生态人类学提出了自己的三大立论公设,以利使自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农业生产发展时,相关部门都习惯于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作出农业发展决策,但这样的农业发展决策,在近年来的实践运行中,大都不理想。原因在于,作出农业发展规划时,往往忽略了环境因素对农业经营效应的影响。以湘西地区熟知的事例为依据,剖析环境因素对农业经营效应实现的制约作用,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清水江区域社会与清水江文书问题,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对象。总体而言,清水江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则是围绕清水江木材市场贸易网络,探讨该区域社会的结构化过程;而对于清水江文书的研究,侧重于其保护、抢救、整理,以及试图从清水江文书中找到民间法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梳理上述两层面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可继续深入推进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在生态灾变救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中,人们习惯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再配合现代工程技术的手段去救治生态灾变,而很少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价值。因而,即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态灾变救治后,我国的生态灾变救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究其原因,还是在生态灾变救治过程中,指导思路出了偏颇。而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有价值,谈谈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态灾变救治中的特殊价值,以便给我国的生态灾变救治提供一条新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侗族婚姻交换来阐明西方数学分形理论在婚姻交换模式中的运用,并将它作为文化人类学方法论来探讨,这不论是对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对人类婚姻理论的建构都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新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全球能源供应的日趋短缺,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尽可能大规模修建高水头的水坝,以便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电力能源,填补能源供给的空缺。更由于追求工业文明,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掌控世界话语霸权,以至于对当前大规模水坝建设的评估一直单方面取决于经济效益,而很少涉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这样的评估体系,明显具有片面性,因此,生态人类学坚持水坝在非建不可的前提下,必须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必须坚持综合评估,不容许唯利是图,将经济利益绝对化。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分布很广,在发生石漠化以前的上千年间,当地民族靠本民族文化的利用方式获得了生存与繁荣。17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开发西南,汉族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资源利用模式在该地区渗透,文化价值观的不适应导致西南山区后天干扰性的脆弱生态系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当地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利用这一生态环境上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发掘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只要我们诱导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完成文化重构,就有可能建构起有助于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中,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是两门研究任务、对象、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科。文化人类学致力于研究文化的建构、功能和演化,体质人类学则研究人类体质差异的时空分布及人类体质的遗传变异。这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而,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不能简单地套用。然而,这两门学科的对象都是人,而人类又必然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并存,人类的这两种特性又会客观地存在于相关民族文化的建构中。人群的体质差异肯定会对民族文化的建构起作用。必然是文化建构中需要加以适应的客观对象。相反的,一种长期延续的民族文化,由于要直接规约着相关人群的社会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又会使相关的民族成员获得某些后天的体质特征。不注意到体质与文化的交叉作用,某些文化事实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某些共同的后天体质特征也无法得到正确的说明。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对文化人类学有价值,对体质人类学也有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有多重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