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的教育.之中情与美的不解之缘也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课堂上能做到以情育人,以美感人,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注意做到:(1)结合语言,提高想象,增进理解;(2)创立悬念,升华联想,提高兴趣;(3)运用竞歌,比优评劣,增进效果;(4)抓住机会,夸奖鼓励,增强信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校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方面人才,这需要高等教育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化教育,让学生采取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适用社会的自我计划、自我学习的新模式。当然大学教师要积极引导,采取系统性教学,逆向性教学等教学手段,制定明确培养目标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二、角色化教学的概念角色化教学是在高等教育中采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角色目标的确定和角色任务的完成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角色化教学法强调自己的培养目标不仅教育者要明确,重要的是学习者也要十分明确,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把实际角色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的现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这对提高学生会计职业实践技能,达到毕业“无磨合期”,增强就业竞争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和就业形势不景气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造成的.基于此,本文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公共事业管理学>为例,分析了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并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核心,包含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复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建团队式学习模式以及形成多侧面和动态化考核方法等要素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等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新目标。这为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好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升华。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文章旨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有效融合路径,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7.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关键任务。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我国企业实际,对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体系进行研究,构建了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实施实践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我国MPAcc实施“双轨制”培养模式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MPAcc“双轨制”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完善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以及构建“互补式”学习方式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考试改革方式问题,提出新的指标体系和成绩同一化方法,并通过有序聚类方法组建数学模型,重点讨论学生个体的能力素质考核与潜力评价,为学生整体长期发展的评价提供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主要应从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和科学技术在劳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深化认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