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走向学习型学校——从教师团队建设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造学习型学校是当前国内外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非个人,除非团队能学习,否则组织就无法学习。因此,学校要走向学习型组织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师团队建设。一、团队的基本内涵在现实中,团队可能会陷入彼得·圣吉提到的团队学习的窘境:团队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62。这是因为,传统的团队徒有虚名,其实质仅仅是由一些人组成的群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团队(普通群体与团队的区别见表1)。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不是一种僵化的组织形式,团队成员在其内部常常会发生思想的碰撞,而由…  相似文献   
2.
费蕾英 《班主任》2006,(1):8-10
课堂管理案例 张老师是化学老师.有一天,当他在指导一项没有危险的实验时,有人叫他到办公室接一个有关他孩子的加急电话.考虑到实验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所有真正有危险的材料都锁在柜子里,所以他就让全班学生继续做实验,自己出去接电话了.  相似文献   
3.
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名誉侵权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虽然名誉侵权比较隐蔽,其后果也具有延迟性,但是教师对学生名誉的侵害和由此而造成的学生心理伤害更持久深入,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并不亚于由体罚而造成的外显的伤害。本文试图对教师的名誉侵权行为进行法理上的分析。一、教师名誉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侵权行为是民法中的一个概念,虽然中国迄今为止一直没有制订出一部独立的侵权法,但是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用较多篇幅规定了侵权法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理工学院创立于1954年.是新加坡五所政府学院之一.因学风严谨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学院。学院着重于培养与训练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建院46年来,已培养近10万人。目前该学院有34个大专课程、27个高级大专课程,共有1.4万名全日制大专学生。新加坡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财政资助计划,不过资助计划的补助金只能用于支付学费,学生可以申请一项以上的资助计划,累计补助金额不得超过学费。  相似文献   
5.
教师撕看并曝光学生日记被判侵权 2001年11月30日下午放学后,在某中学就读的余刚(化名)和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同班女生王某上前用纸为他擦汗.这个动作刚好被他们的班主任汪老师看见,她认为两个学生"恋"上了,当即将王某喊到办公室.她给王看了两页日记(是其私下从余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着余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汪老师还告诉王某余刚对其不是真心的,他脚踏两只船.第二天,汪老师不让余刚进教室上课.余刚的家长多次到学校,恳求让孩子上课,都被汪拒绝.几天后,汪老师又将余刚的日记拿给班上其他几个学生看.  相似文献   
6.
7.
张老师是化学老师。有一天,当他在指导一项没有危险的实验时,有人叫他到办公室接一个有关他孩子的加急电话。考虑到实验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所有真正有危险的材料都锁在柜子里,所以他就让全班学生继续做实验,自己出去接电话了。  相似文献   
8.
教师撕看并曝光学生日记被判侵权2001年11月30日下午放学后,在某中学就读的余刚(化名)和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同班女生王某上前用纸为他擦汗。这个动作刚好被他们的班主任汪老师看见,她认为两个学生“恋”上了,当即将王某喊到办公室。她给王看了两页日记(是其私下从余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着会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汪老师还告诉王某余刚对其不是真心的,他脚踏两只船。第二天,汪老师不让余刚进教室上课。余刚的家长多次到学校,恳求让孩子上课,都被汪拒绝。几天后,汪老师又将余刚的日记拿给班上其他几个学生看。  相似文献   
9.
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名誉侵权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虽然名誉侵权比较隐蔽,其后果也具有延迟性,但是教师对学生名誉的侵害和由此而造成的学生心理伤害更持久深入,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并不亚于由体罚而造成的外显的伤害。本文试图对教师的名誉侵权行为进行法理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考制度为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为全体高中生提供相对 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提供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高考制 度深层次矛盾表现得日趋尖锐,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高考改革势在必 行,但如何改革却需要慎重研究,必须立足于我们对现行高考制度的理性 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