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1.
初读李世琦先生的文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后来要了他的文集细读.发现他的文思果然别致。格调也不同于流俗。平日里看惯了一种文体样式.渐渐地被它同化.就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对它的认同意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风气甚至传统。风气和传统都是惰性气体。容易让人懒惰.所以在一种风气或者传统里写作的人.若不小心很容易养成重复自我的习惯.因为重复自我是一种自给自足,不必耗费多少心力.就能长篇大论信口言说。近20年来中国流行气魄宏大、理论精到的文评作品.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向外国文艺家学习的虚心和成绩.并且其中有思想有见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实不少。但也有些作品常常是长着同一副面孔.一本正经的沉闷.让读者看了犯困。我想.这类文评的作者大概过于重视文章的套路规范.把本无定法的文章写得如依法炮制.浅层次地重复自己.思想作平滑运动。  相似文献   
2.
唐诗走向世界--《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众人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4月6日 ,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出版座谈会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新近出版的由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进行评介。下面是部分发言摘登(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忽视译者的创新。钱钟书的“化境说”则强调译者的创新意识。在钱钟书先生看来 ,译笔无妨出原著头地。“化境说”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它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 ;其次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 ,以“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来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根据钱钟书先生的美学原则 ,造艺中人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译者忠实于原作并不是依样画葫芦 ,而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原则 ,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作出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诗体小说《叶夫根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也是诗人自认为最好的作品。据文学史家说,有了这部作品,普希金才被后人称作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语言学家则认为,普希金以这部作品规范了俄罗斯文学语言,从而被称为俄罗斯文  相似文献   
5.
6.
灯市口干面胡同里面有一条弯弯的罗圈胡同。罗圈胡同里面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高知楼。戈宝权先生就住在这座楼房里。20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望着文学之门怯怯地徘徊,期待。终于有一天,白嗣宏先生的引荐信鼓起了我的勇气,我踏着萧萧落叶,穿过那条深深的静静的巷子,去向戈宝权先生求教。最早读到戈宝权先生的译作,是在一个很单薄的年龄,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中学生们不上课了,被一种残酷的奇异的激情吹卷着,去追求一种狂热的理想。高尔基的《海燕之歌》被诵读着,引用着,因为它编入了中学课本里,因为它适合于那个年龄,每个中学生都会读…  相似文献   
7.
变译·变异·和而不同--读黄忠廉《变译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出现一个“相对沉寂期”,也曾有学者著文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前途。当时,我表示了乐观的看法。在《文学翻译学》的“作者自白”里我曾写道:“这是突破前的‘沉寂’。我  相似文献   
8.
王秉钦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翻译思想史》,2004年3月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