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要培养儿童成才,就要进行教育,教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当人还处在婴幼儿时期,就对其进行教育,称早期教育。从年龄阶段来看,是从一岁到六岁(一到三岁称婴儿期,四到六岁称幼儿期)。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儿童从出生即乳儿开始  相似文献   
3.
如何指导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正常地发挥作文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指导学生灵活处理题目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掌握的写作素材有限,而考试的作文命题又难于预料。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教会他们掌握支配有限的写作素材,灵活地调动有限的生活阅历,把感觉不顺手的作文尽可能地向  相似文献   
4.
郭联忠 《辅导员》2010,(10):33-34
"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据心理学研究,儿童时期智力发展最快,因此应抓紧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教育。但目前家长对此都存在着不重视、期望太切和忽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心态。本文即据此作了实际情况的联系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因此,品德必然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熏陶下逐步形成的,而父母、老师和长辈便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儿童最先形成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从而确定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然后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志。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就要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完成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担负着造就新一代新人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已越来越成为家长们的迫切要求。有效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些家庭教育的原则,与大家共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略地论述了心理暗示的本质特点、种类形式、社会意义等问题,以其引起心理学界的注视,以便更广泛地来研究和运用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既分析在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又探讨其实施途径。说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目的与方法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引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动机是个人活动的推动者,或叫内驱力,每个人的每个有意识的行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学习的动机则是直接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