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岱 《东方文化》2002,(5):40-45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先是梦见我迷失在一所迷宫里,而后则发现这迷宫原来是一座囚牢.一座原始囚牢,像人类史一样古老的原始囚牢。  相似文献   
2.
今日文学最要紧的当在营建二字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承担的始终是反叛、破坏、否定、解构、逃亡的使命,战绩是辉煌的,然缺陷也愈益地显出来了。只有破坏没有营建的结果是,老庙拆了又盖起来了,照老样子很容易地就盖起来了,一切如旧,循环往复,无有穷期。也许有片瓦只砖的不同,油漆包装,名称旗号的不同,但换汤不换药,除了更精致,更结实了外,内里是完全一样的。 今日文学需要建设的领地很多,我自己就列出过“洋化’与“古化”之外等六七种视角需要建设的领域,但我愈来愈觉得,目前文学的至大使命应当是; 重新要回文学的真理性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审美距离角度讨论了近年来四种大众文化热点:韩剧、帝王戏、超级女声、少年写作,并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同时根据姚斯的审美距离理论而自拟的审美距离函数图,得出了一般性结论:大众文化的审美距离总是较小,使接受者的感受力因不断重复而日益麻木,使需要随着时代或文明而变革的旧的观念与集体无意识更为板滞,固化;而社会或精神知识分子的文化,其审美距离总是较大,必不可免地要等待接受方面期待视野之水平的扩大与提高。因此,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需要有一种平衡。然而遗憾的是,今天中国,大众文化似正在出现独霸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历程经历了工具论和总体性两大思维误区.世界现代史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历史演进的新思维,即将文明转型看作是不同文明之有机系统的范式性转换.以此观之,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亦即我们所谓中国现代性建构)正是非工具论、非总体性的有机系统渐进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要义,是以建设性公民社会运动作为历史演进的根本性推动机制.非总体性有机渐进战略的实现以及建设性公民社会运动这一推动机制的形成,还需要某种动力.从作为战略的中国现代性建构角度来看,这种动力当为社会中层动力.社会中层,不是客观认定的中产阶级,而是主观认同的一种文化结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欲使社会理性地、和平地、渐进地发生历史的质的飞跃,其真正推动者乃是社会中层.而社会中层价值,则既不是富贵光荣,也非贫穷光荣,或劳动者天然光荣,而是作为过程的劳动、工作、奋斗、创造光荣.  相似文献   
5.
6.
金岱 《东方文化》2002,(3):21-28
传统封建社会里的人,吃饭的根本,也就是生存的基础,乃是土地。传统社会里其实只有两种人:农和士。所谓三十六行,所谓士农工商,实在是除了农与士外,一切都是枝节与末梢,不足挂齿。而农,亦只有两种:一是有土地的农民,一是没土地的农民,即地主与佃农。士亦只有两种:一为没做官的读书人,一为做了官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因为做了官才会有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批评: 回眸与进路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 经历了80 年代的后政向批评( 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 , 90 年代的􀀂 饭碗 批评( 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 , 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 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 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 。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 ! ! 80 年代走向活跃, 90 年代基本边缘, 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 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 知识分子批评, 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到一首新民谣:“说真话领导不喜欢.说假话群众不喜欢,说痞话大家都喜欢。” 你不能不会心一笑。有时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着实到位。 我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乃至于整个当代文化景观中,那持续了好多年的“痞味”,实在是有着真切与深厚的现实基础的,而且很可能是最为聪明与适时的一种言说策略了。 这一策略后来又有了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语境的烘托,似乎是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于是更加理直气壮,蔚为大观起来。  相似文献   
9.
10.
论广州亚运会的内涵文化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广州精神和亚洲价值方面的思想与学术影响,以及其传播、文学艺术对广州神韵与亚洲风采的展示、广州之学习性都市的建设、具有广州和岭南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广州人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可能留下的丰富的城市内涵文化遗产进行预测。经过周密策划、强力措施、广为宣传、广泛参与,则广州、广东的精神文化建设,软实力和象征资本的提升,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和亚洲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等都将得到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