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确立“现代教养”的哲学思考维度──评《现代教养》陆杰荣如今似乎是“哲学失宠”的年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平面化”时尚的驱使下,已悄然地隐于历史舞台的后面。人们开始淡忘,逐渐已经忘记了哲学。然而,近读孙正聿、李璐纬的《现代教养》一书,使人感到哲学所体现的人...  相似文献   
2.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如果将哲学看作是沉思的话,哲学也就是关于形上之思。“形而上”与“形而下”原本为人类生活两个互为关联不可或缺的因素,既互异又互通。现代生活愈来愈关注于“形而下”之物,而疏于“形而上”之思,于是在时代的地平线映衬下对“哲学”的现代解读就有了足以显现的澄明意义,而朱德生先生的近作《形上之思》可谓是对这一“意义”追寻的代表之说。 “形上”乃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赋“哲学”之本意,“思”为现代之大家海德格尔对“哲学终结”后其任务之断言。“形上之思” 绝非在纯然的学理意义上所提出,而是凝聚了现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界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似乎日趋深入,研究的视野和角度似乎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这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哲学所涉猎的若干视域之拓展,以及对借助于理论透视所提炼出的现代性问题的理解有了某些有跨度、有深度的开掘,在对以往理论资源的挖掘方面,似乎也呈现出与即时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事实性把握,以求形成对当代的重大问题给予更为基础性的微观式的勾画.  相似文献   
4.
通往"蓝花"深处: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研究,刘聪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对西方浪漫主义的特殊关注似乎与西方近代哲学的某种转向有着一种潜在的联系,尽管这一联系的起源与希腊哲学的初始源头有着需要仔细甄别的价值。或许在通常的精神传积的系谱学维度里,并且受美国学者维塞尔教授思想的启发,《通往"蓝花"深处》一书作者以自身独特的理解视域和女性的细腻感受,借助于哲学自身特殊的贯通之精神和内在的旨趣之把握,通  相似文献   
5.
人不能没有历史,人也不能没有思想。人是在历史中加以思想的,人又是在思想中透视历史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寓意深长地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学科,这就是历史科学。海德格尔也不无启示地说过,思想既然  相似文献   
6.
生存哲学是对“生存”的哲学反思。生存哲学不是对“生存”对象及其活动的哲学反思,这一维度不是将“生存”看作“现实性”确定的特征。而是从新的可能性维度解读生存哲学。揭示可能性赖以确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人及其人的实践分化活动。从当代哲学的研究层面理解生存哲学,这不仅在学理上具有价值.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从深层次上来把握时代主题,揭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表达人类在时代水准上所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本质和旨趣而言是从"超越"的向度建构哲学本体论框架,这意味着西方形而上学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现着哲学的"境界"追求。对哲学"境界"的形而上学表达恰好与形而上学的自身演进逻辑是同一的。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境界观的同时,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在对现实世界批判的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对哲学境界阐释的新思路,进而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美学已进入了一个理论自觉建设的阶段,在商潮滚滚的今天,许多美学家不为所动,仍在孜孜以求,因而建树颇丰,杨恩寰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主编的《美学引论》一书,积多年深入研究之心血,自觉地反思与分析美学问题,自觉地探索与创建美学理论,自觉地确立与思考美学的新角度,力求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新阐释,新说明。细读深悟这部论著,我以为,作者的目的大体达到了。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审美对象问题。多年来美学诸派对审美对象的理解纷纭,观点各异。大都把美、审美、艺术乃至美育作为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现象学的起点是对自然态度的反思。自然态度是最基本的生活态度,现象学的态度只有通过对自然态度的转变才能够确立。现象学的悬搁事实上没有真正排除自然态度,而只是对它进行了一种视角上的转变,把一直起作用但未被主题化的主观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悬搁真正排除的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和自然态度的关系不是科学的自然态度和朴素的自然态度之间的关系。自然主义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对自然态度的错误解释,并且自然主义不是唯一的错误解释方式。澄清自然态度和自然主义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现象学悬搁的本真意图。只有阐明自然态度和自然主义之间的严格界限,才能还原胡塞尔现象学回归人性生活世界的理论初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