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书是教师讲课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迁移创新的重要形式。艺术板书是板书类型中较高级的形态。它是教师在准确、科学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融会自己的才情,运用艺术的手段设计创造的板书;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美的再创造”,熠耀着绚丽的智慧火花  相似文献   
2.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周时期的楚国是一个比较重视以法治国的国家,其法治经验丰富,成效显著,被称为"国法行而纲纪立",为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梳理总结,其法治经验主要有:法与时变,执法以严,刑德并重,法在人心。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高潮中,进一步审视东周楚国的法治经验,无疑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加强立法,努力提高法律质量;严格执法,致力实现法治公平;重视德治,积极夯实法治基础;抓好普法,大力营造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4.
明遗民是一群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危殆,使他们理想受挫,身心受创。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试图在往圣先贤那里寻得慰藉和力量,屈原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明遗民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美化屈原形象,笺注屈原作品,继承楚辞技法进行文学创作,掀起了一股接受屈原的风潮。探究明遗民对屈原的接受情况,不仅对明遗民的精神状态、文化创造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屈原接受史的发展流变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名作《高老头》中有大量的动物性比喻,并且自成体系,从而构成了神秘的“巴黎动物园”。文章认为这个动物性比喻系统是作者有意识营造的,其目的是为了用动物的兽性来比拟人类的兽性,以更充分地揭露和讽刺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罪恶。在其设喻方法上,它用了类型化设喻和临时性设喻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其比喻既系统完整又具体细致,有力地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诗大序》是儒家诗学的开山之作,其“诗言志”、“教化美刺”、“止乎礼义”、“主文谲谏”等文学观点对我国后世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和辨析《诗大序》的文学思想,对正确认识、深入把握我国古代文论及文学怠4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也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想指南。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有诸多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之处,亟待加以修正和改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立健全长效的师德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教师对师德的主动选择;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高校师德建设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的写作教学是低效的,原因很多,从教师角度来看主要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理论教学缺乏重点和指导性,写作实践缺乏激励和系统性。提高高校写作教学的实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扶持个性,大力实施因材施教;开放搞活,创新写作课堂教学;自主建构,赋予理论教学以实践的品质;大力创新,实施写作实践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系;人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说以其俗、奇、新的美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