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课堂回放一(教师A):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买来了漂亮的绸带.(出示例1中的长方形直条图,如下图)3/10米 师: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小芳做了3朵这样的绸花,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小芳所用的米数吗?(学生在练习纸上涂色) 师:做3朵绸花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你能列式表示吗? 生:9/10.(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还没问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你们会列出算式吗?(教师依然按照教学预案进行) 生1:3/10×3. 生2:3/10+3/10+3/10. 师:你能算出3/10×3的结果是多少吗?  相似文献   
2.
在"凤之秋华"教学节中,我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认识近似数"一课.这节课安排在学生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之后,使学生初步认识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磨课的经历让我难以忘记,现就"认识近似数"一课的导入环节,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实的学习状态如何?许多老师可能知之不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又能获得什么?许多老师可能不甚了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并不缺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理念,而是缺乏怎样使鲜活的理念变为有效的行动。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是很投入,教学过程也很流畅,但数学教学依旧徘徊在学生的心灵之外。从生命的视角关注数学课堂,更多的乃是控制生命而非激扬生命;更多的乃是关注教师本位而非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命力。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惟有这样,“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才不会成为天边彩虹般的虚象。  相似文献   
4.
[案例描述]倒数的认识教法一: 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些非常奇妙,如:吴——吞、杏——呆。其实,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如: 3/4 4/3 5/8 8/5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位置变化了。生2:上下换位了。师:像这样的两个数你还能举出一些吗? (学生模仿前面两组数,争先恐后地举出了不少组这样的数,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 师:像这样的两个数,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们互为倒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倒数。(揭示课题:认识倒数。)  相似文献   
5.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的基础上,追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探索性教学是课堂实施高质量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探索性教学呢?策略之一:巧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索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所谓教学布白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自,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回味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形似神离”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对教学新理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甚至曲解,导致课堂教学层面单纯追求所谓“新”形式,教与学的方式并无实质性的变化,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进行新知教学的起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现摘录两位教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新课引入教学片断,以飨读者。教法一: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些非常奇妙,如:吴——吞、杏——…  相似文献   
8.
计算课的教学比较单一,尤其是口算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已有认知的拓展,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般情况下,在计算课堂上,当学生明白算理后,就是反复训练,强化技能,提高计算能力。由于学生情感上不主动积极,甚至有排斥心理,导致算理明了却探究热情不够,计算简单却正确率不高。那么,怎样让计算课也充满情趣,让情智相融也与计算课堂结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变一变"。  相似文献   
10.
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些非常奇妙,如:吴——吞、杏——呆。其实,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