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言、象、意”三者关系中,“象”只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载体,而不是目的,语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意”。但语言要“尽意”,必须通过“象”才能实现。“象”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言”与“意”的中介,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寻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文学解读,希望通过艺术分析为文学文本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终极结论,但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今天的文学解读,则希望通过创造性的解读,找寻他人所没有发现过的文学意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文学解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着重从“讲故事”、“语言”和“历史观”等三个文学视角,通过莫言在文学创作时的文学策略来探讨文学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并从一个侧面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不再像以往那样一边倒地呈现为符合官方利益的“正统”观念,而是呈现出极富文化“个性”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解读障碍,一方面妨碍着作家完整地传达出具有一定艺术意味的审美信息,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但在另一方面,是为读者的审美想象留下了施展身手的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在文学活动中,与作家通过作品进行文学对话。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海南省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以期发现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促进这一计划更好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文学解读,与以往的文学解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不再极力去追求一个文学文本的终极结论,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文学解读,对文学文本作出符合实际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