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抛硬币、掷骰子、摸球、取数等随机试验,在概率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些随机试验,是人们从大量的随机现象中筛选出来的理想化的概率模型。它们的内容形象生动,结构清楚明确,富有直观性和典型性,便于深入浅出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模型化的处理方法思想活泼,应用广泛,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不少复杂问题的解决,常常可以归结为某些简单的模型。因此,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应该从清末新体短篇小说开始。淡化情节,转换叙事视角,输入新式标点等等,都为五四作家跨入现代小说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赵五娘的形象入手,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的核心意蕴,即情感伦理化和伦理情感化的高度统一。情感伦理化是戏剧艺术按照正统思想的要求规范情感的产生、存在形态以及表现方式,具体标准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伦理情感化是使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感性形式。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旨在提高戏剧的教化价值,特别重视“性”“情”统一,高则诚在创作中有自觉而成功的追求,确立基本模式,明清时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上下两篇。“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论题,本文从文化史和美学史的角度,对“入内”与“出外进行立体、全面的考察,并与西方古典美学相对照,认为“入内”与“出外”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由于篇幅的原因,该文分上、下两篇先后刊出。文章摘要和上篇均见《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相似文献   
6.
7.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中国社会中女性灵魂的畸变和人性的异化:首先是作者基于正统伦理道德思想对女性的宏观定位在于否定女性的生命存在价值和个体人格价值;“祸水”的基本定性又得到强化和多元显示,所以《水游》中的女性存在方式呈现为以下异化形态:人性堕落为动物性,个体独立性从属于工具性物性,道德规范代替人的真实情感,以及女性特点消融于男性模式之中。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情"是复杂的、动态的概念,在最高层面,"情"是一个理想的秩序世界的主体和核心,对汤显祖来说这个世界既存在着精神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也有生命追求层面的高度统一,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历程的演变,成为他生命追求的根本动力和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