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全面深刻地阐发了教育创新的基本思想。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创新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创新处于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位置,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这就将教育创新摆到了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教育创新是新时期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为了把对教育创新思想的学习导向深入,在教育创新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本刊推出特别策划:“以教育创新为指导思想、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邀请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同志撰写文章进行笔谈,同时也辑录了有关专家的学习见解,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教育创新的理解,关于教育创新精神仍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领会。  相似文献   
2.
在留学美国期间,基督教精神不仅以感性的方式潜入贺麟的日常生活,而且以理性的方式渗入他的理智生活,这给他的"新心学"注入一股活的动力,为他的"新心学"构思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他对"太极三义"、"心即理"的解说背后和对儒者气象的诠释背后,都隐含着基督教精神的影子。贺麟理解的基督教精神潜移默化地沁入到他的心学之思的内部,成为"新心学"的一个内在向度,这使"新心学"呈现出与其他现代新儒学相当不同的宗教哲学特征,使他在思考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话题时多了一个宗教化向度。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精神传统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辩证统一。体现民族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建构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概括与提升在当前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精神和新经验,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第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创造性阐释,凸现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第三,鼓励一般民众参与民族精神的自由讨论;第四,让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赞成本然的知行合一论——情意之知和情意发动之行的合一。他在吸收克鲁泡特金的本能说、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等的基础上,发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梁漱溟对知行合一论的诠释主要采取功夫论的进路;他劝人致知践行,实质上是在教导一种功夫,而不仅仅是教授一种认识;从默会知识论的角度看,他对情意之知的理解带有默会整合的向度。但梁漱溟也有偏失之处,他相对忽略了知解之知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主体现上,杜威既批判教师主体论,又批判教材主体论,进而主张儿童中心论。这个提法本身隐含着眨抑教师作用的意思。通过对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和师生关系三方面总结三点有益的启示,认为对教育主体的讨论应转向教育主体间关系的讨论,从主体间互动之维来重新审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个性观念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五四主流思想家的主导话语 ,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观念。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维度理解五四时期的个性观。消极个性指对宗法性和奴隶性的反抗 ,积极个性与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等有密切关联。五四时期的个性观从一个侧面反映现代性意识的发育历程。五四主流思想家注意到消极个性与积极个性的多重内涵与意义 ,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理解的深化。同时 ,个性观上的局限也表明中国现代性意识发展的曲折性与困难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临近世纪之交而引发的文化反思和展望,特别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哲学理论创新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哲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不同研究群落中的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  相似文献   
8.
冯契的个人观围绕着个别、个体和个性三个概念展开,以"自由的个性"观为核心.就个别来说,他在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中闻述个别;就个体来说,他把个体看作是实践的、历史的、知觉一意识的主体;就个性来说,他把"自由的个性"看作是有智慧的个人.冯契的个人观突出个人之"个",个别强调"个"与"个"之间的区别,个体强调有"个"之实在,个性强调"个"的内在本质及其属性.冯契开拓了建构个性化个人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胡适儒学观为个案,从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价值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理智与情感等层面揭示了胡适儒学观的两重性。借以探索“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在对待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复杂心情和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