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体育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李镇东是一位很有才气的青年干部,他的诗歌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已引起衡阳文学界的关注和兴趣。最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向南而立》。该诗集收入他近几年来创作的诗作。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通过写景描物,感叹人事,抒发胸臆,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些诗歌以其对绚烂的阳光、斑驳的色彩、虚拟的幻象与真实的现实的准确把握,它所构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形神理论开启于叶昼,发展于金圣叹,在张竹坡那里达到高峰,是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并对小说的传神论作出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天人关系论对诗人的影响在于在追求"物化"和"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弹性心理空间中,主体之情和客体之景的异质同构以及主体向客体的移情得以实现,情景交融的意境则由是而生.因而,正是道家的天人关系论促成了古典意境论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形神理论,是关于舞台人物形象塑造的指导性理论。它不仅有言语肖、举动神情肖这些形似方面的要求,更有情肖这一神似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的文人画形神论开其端,汤壁的“写意”说和倪瓒的“逸气”和“逸笔”说发展之,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和“不似之似似之”论为其巅峰。  相似文献   
6.
笔者试着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从教学一线收集到的例子,谈谈导答艺术。一、正向导答顺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定势和发展趋势,或由浅及深,或由具体到抽象地开拓学生的思路,或提请阅读课文相关段句,顺着课文提供的线索去获取答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正面启发”。【教例】某教师教《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讲到课文第六自然段时这样启发:师:看下面第六自然段,作者选择了哪些平凡的事例来表现母亲俭朴的美德?你先说。生:(阅读课文第六段,没能用几个字做简要归纳)师:(指着一学生)她都找对了,但是归纳不够简练,比如说这句:“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  相似文献   
7.
蒋勋功先生身在政界,却至情至性,带着一种哲人般的透彻眼光,对他所接触过的各色人等,均有深切的体察和细致的品鉴;并用他生花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大千世界人性的千姿百态。近日,当我们读到蒋勋功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花儿不只为春开》后,我们看到了书中关于人生境界的论述中,就多有振聋发聩之处。因此,不揣浅薄,在此妄论一二。  相似文献   
8.
人的“形”“神”当以谁为“本”呢?从先秦到六朝这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我国古代哲人们在此问题上发生了论争。这场论争,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宗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这场斗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神相俱”与“形神相离”之对峙,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儒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第二个阶段,是“神灭”与“神不灭”之论争,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佛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为使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提出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并且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运用形神理论方面,主要走的是肖像描写的创作道路,其表现方式有二:一是以动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二是以静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代表作家有鲁迅、刘心武、蒋子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