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一次默宇比赛的数据所引发的思考 近日,学校举行了一次默字专项比赛,学生的成绩出乎我们的意料,全校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低于70分,平均分也不到701语文学习是以理解和运用语言为根本的,学生不会识、不会写达到如此的程度,肯定会对语文信息的获取、处理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教师整日通过课堂这个"信息交换区"与学生接触、对话。于是,上课也就成了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情感的涵咏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若干个40分钟的普通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作文和读书素有“情动而辞发”、“披文以人情”之说,新课程标准也对语文教学的“冶情”功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这本是件好事情,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思想的净化、人生的洗礼。可问题是,目前的许多语文教学呈现出情感泛滥之势,特别是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之中,这种倾向更为明显。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都选择人文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4.
作文和读书素有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之说,新课程标准也对语文教学的冶情功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这本是件好事情,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思想的净化、人生的洗礼。可问题是,目前的许多语文教学呈现出情感泛滥之  相似文献   
5.
一、一次默字比赛的数据所引发的思考近日,学校举行了一次默字专项比赛,学生的成绩出乎我们的意料,全校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低于70分,平均分也不到70 !语文学习是以理解和运用语言为根本的,学生不会识、不会写达到如此的程度,肯定会对语文信息的获取、处理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障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能力为重点.识字写字作为基础性的工程,这一关垮下来了,很难想象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在学校举办的公开教学与研讨中,执教《九寨沟》的教师认为这一课中第3自然段字字珠玑,教学时应该着重处理,取舍是必需的。执教《黄鹤楼送别》的教师认为教"文包诗"有"文"有"诗",两者关系密切,应该"诗""文"对照着教。这两位教师的看法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的教学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从上述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可以看出,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图画叙事”强调“图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它包括视觉图画和内隐图画,一个指向事物,一个指向思维,用“叙事”将它们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了“图画”和“语言”之间的彼此互动和转换。“图画叙事”视角下的写景文教学,不但强调“物象”“景象”“意象”,而且还注重句式的特点、篇章的结构、行文的脉络以及语言的积累和内化。下面就以《庐山的云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谈一谈写景文教学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学情境具有任务性、实践性、评价性,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密切相关,与文本特点及编者意图也相关。在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教学情境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学情境的转换性——为学习提供策略;教学情境的一致性——让课堂形成整体。  相似文献   
9.
单元整体教学要体现整体性,图画是构成整体的重要脉络.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图画包括单元导语图、课文插图、习作配图、园地情境图等,这些图画元素体现了思维的特点,其整体性、感悟性、关联性、象征性、创造性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设计路径,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以图为脉,就是对图画元素进行教学化分析,并以图画为突破口,贯穿起整个单元的教学,具体包括三大环节:前置学习,打造活动式前知识学习;按图索骥,绘制单元整体教学的导学图;突出学力,板块化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日听到了一节《剪枝的学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公开课,这篇科普性的文章在教师别具心裁的解读下,教学充满了张力,语言与情感相辅相成,韵味与哲理和谐共生,教学流程中绽放出一处又一处的精彩,听课教师无不击节叫好。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评价行为却引起了我的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