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中学理科教师,肩负着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和真理的重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充分发挥他作为科学的传播者的作用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在近四年内我应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对澳大利亚的西部和美国密执安州九所中学(6—12年级)做了一千个课时的观察,并对三十五位教师的情况做了深入的了解。深入到中学,与教师和学生交往在融洽的气氛中,通过观察、参与、面谈和其他交流形式,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学理科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受迫振动现象是自然界的一类极为普通的现象。在高中一年级物理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其规律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光学知识打下基础,作好准备。但是,由于从理论上分析受迫振动现象,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比较艰深,在高中阶段不可能进行。而过去又缺乏一种能比较稳定地显示出受迫振动规律的装置,无法把这一现象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一直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与杨志武同志合作,曾共同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受迫振动演示装置,用一永磁铁与弹簧组成振动系统,振子下方放一电磁铁,电磁铁由一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总的说来,就是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要达到这两个“正确”,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教师必须重视围绕“误差”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育的现状与五十年前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是人数上的变化;1930年全美国获得物理学士学位的学生约有1,000名,获得物理硕士学位的约200名,获得物理博士学位的约100名。到了1980年相应的人数分别增加为:4,500,1,500和1,000名。而在高峰的1970年,相应的人数分别高达6,000,2,500和1,500名。上述数字的巨大变化,不仅反映获得学位的人数增加了十多倍,而且表明物理学已成为我们社会技术发展的基础,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起码在原则上)这样一个观念:在今天科学技术发达的社会中,人人一般都应当具备一些科学知识,特别是还应当具备物理知识。几乎没有人会接受C·P·斯诺的观点:认为不懂得热力  相似文献   
5.
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物理课程不仅要反映物理的知识规律,而且还要反映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即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肩负起双重的教学任务:第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第二,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的物理知识与教育理论水平由于中学物理是从物理科学的知识宝库中选取基本的和容易理解的材料而形成课程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发展与物理科学的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讲述教材的  相似文献   
6.
区分度是表示试题鉴别不同水平的考生的能力的一项指标(注一),是检查试题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份好的试卷,一道好的试题,都必须有良好的区分度。对于象高考这一类以选拔考生的主要目的的考试来说,一般要求区分度应高于0.4。区分度低于0.3的试题,必需修正或淘汰(注二)。怎样才能提高试题的区分度,保证考试的质量?什么样的试题区分度高?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对广东省1986年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所采用的三份试题(二次模拟考试和一次正式考试)中的选择题(共120题)的测试数据和试题情况作了初步的分析,其结果如下: 一、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难度即难易程度。习惯上用通过率(答对人数/考生总数)作为考察难度的指标。难度指标值高,试题越容易。好的试题应有  相似文献   
7.
高考是一种向全国各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提供决策依据的考试,对全国各中学的物理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样的一种考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恰当的目标,使试题设计者,利用考试结果进行决策的高等院校、考生和中学物理教师都对这一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基本一致的理解。这也是逐步实现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但是,多年以来,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这样一个目标。结果,高考命题出现了查考面忽宽忽窄,难度忽深忽浅,题目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因为各年度的命题缺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各年度的成绩被动幅度很大,招生单位难以确定考试分数的价值,中学教学工作无所适从,教师为保险起见只好大搞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