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一、取舍处理一取文章主干。抓住了主干,脉络自然分明。《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干是“讽”。“比美”的“三问”是讽的原因,“规劝”的“三比”是讽的经过,“纳谏”的“三赏”“三变”是讽的结果。没有邹忌的讽谏,就没有齐王的纳谏,就没有“皆朝于齐”的“国际影响”。“战胜于朝廷”的政治见解就无从立意。通过抓主干,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3.
记叙文分为叙事和写人两类,但很多学生的作文让老师很难分清楚,到底是叙事的,还是写人的.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两类文章的特征及写作之基本规律.叙事的记叙文写作,应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讲究主次、详略.而写人的记叙文呢?则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或人所做事情的叙述,从本人或他人的活动上,看出所写之人的性格品质.现把写人记叙文分为单纯写人和通过叙事写人两类,来探究其各自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4.
高颂民 《现代语文》2008,(2):110-110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句中的“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参均释其为“酥油,从牛羊奶中提取的脂肪”(人教版所释同上)未妥。这种解释当然是有所本的,《辞海》和《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即均将该句中的“酥”释为“酥油”。但并不能因此就证明韩诗中“酥”就是酥油的意思。上述工具书中,“酥”除有“酥油”(名词)这一义项外,还有“酥软”等形容词词义。从全诗的意境上看,“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当是“酥软”的意思。该句作者意在表现京都大地在早春连绵细雨的润泽之下,原干燥的土地松软得发酥了,作者用一“酥”字是想表现诗人寻春时脚下对春天的感受。如果将“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理解为酥油,该句当译为“天街经过春雨的润泽变得像酥油一样了。”如果满街都像酥油,岂不要滑倒许多人吗?从全诗看,“天街小雨润如酥”是一个比喻句,“如”是喻词,“酥”是喻体。通常情况下,人们作比都是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生疏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且需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开头的写作,作为总领全文的语段,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两种方式最适合学生学习,也有利于结尾与之照应。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九上、人教版九上选《史记·陈涉世家》其文中: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课本、教参均释“为国而死”或“为国事而死”。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所选《陈涉起义》中“死国”也注释成“为国而死”。为哪一国而死,注释不明确。此“国”当指楚国。“死国”指为楚国而死。首先,下文有据为证: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相似文献   
7.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被选入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因其内容的深记得和主题的多元而备受读者喜爱。也正因为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也给文本解读带来困难,更给学生的解读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充分地预习,然后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做一次审美的精神旅游。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在古诗文的注释上,或释义有失允当,或当注而不注。兹举数例于此,就教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一文有几处注释值得商榷,兹辨析如下。 “佳木秀而繁阴”中的“佳”字。人教、苏教两版课本及配套教参均将之释为“好”“美好”。笔者以为,此注释值得商榷。“佳”固然有“好”“美好”之意,但此处应当作“大”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